论《子夜》中《太上感应篇》的各种矛盾

关键字:子夜  太上感应篇  矛盾

        温儒敏先生评价《子夜》说道,“茅盾笔下的各类人物都是所属阶级在特定条件下的标本”,事实确实如此。比如吴老太爷就是封建的象征,而他离不开身的《太上感应篇》其实是封建文化的产物。首先,吴老太爷他自身是充满矛盾的。少年时的吴老太爷也是一个主角,是顶括括的维新党,满腔子的革命思想,而他祖若父两代侍郎,皇恩深厚,普遍于那是的父与子的矛盾。然而从他习武骑马摔伤了腿,又渐渐落得半身不遂的情况,自此后便时常虔奉着《太上感应篇》,二十五年来,不曾跨出书斋半步,也不曾读过其他书报,不复当年的英年浩气。若说三十年前的吴老太爷是维新的,是与封建思想作斗争的,那么现在的吴老太爷就是封建的代表。在他去往上海时,将《太上感应篇》作为法器,将惠芳和阿萱当作金童玉女,将上海这座充满新兴事物的城市看作魔窟,他完全不理解也不接受这些新兴的事物,极力地将《太上感应篇》当作自己的救赎,培养金童玉女为自己保驾护航,极力于拥护封建。

       其次,吴老太爷和吴荪甫是一对矛盾。吴荪甫是新式企业家,是新兴产物的代表,而吴老太爷是封建的代表。去上海时所见的一切,多彩缤纷的霓虹灯,飞速奔驰的汽车,各种嘈杂的喇叭声音,还有二女儿身上的脂粉气味,都让这位封建老太爷无所适从,而这一切都是儿子吴荪甫所适应的,所习惯、安逸的生活。吴老太爷是过不来这种他看着“离经叛道”的生活,若不是为了避难,恐怕他一辈子也不会去。

       最后,现代的都市文明和封建文化的保守与僵化也是一对矛盾。两种文明的冲突在《太上感应篇》中极为明显。吴老太爷是封建的象征,当他看到自己精心培养的金童玉女惠芳和阿萱一接触到花花世界就马上变样了,又急又气得差点背过气去,当到达这个与他自己格格不入的地方,又痰迷心窍,中风死掉了。吴老太爷的死,其实象征着一个封建的落后的中国在殖民化的现代的欧美风雨中仍旧保守克制,不断僵化,最终风化终结。吴老太爷死后,惠芳接替了他的工作。最开始惠芳感到自己与这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的不相融,“觉得住在这里很闷,很苦”,同时她又想融入进去,无所顾忌地去享受,但她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又不允许她这样不顾及道德,内心陷入深深的焦躁中。从她捧起《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天的欢欣与满足,到第三天的坐立不安,心猿意马,张素素的出现就犹如一个正在溺水的人抓住身边的浮萍一样,将惠芳从这种举步难跨的沼泽中解救出来,惠芳跑了。而那本《太上感应篇》也因为被雨打湿和着一炉水的宣德香炉以及融化的藏香被扫进了垃圾桶里,彻底地灰飞烟灭。


                                                                              参考文献:

[1] 茅盾《子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2]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子夜》中《太上感应篇》的各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