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乐事

古人说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说的是生计有望、友情有续、爱情有得、事业有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的是家庭亲情之乐,高尚人格之乐,道业得传之乐。

苏东坡总结了赏心乐事十六件: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阴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萧;晨兴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更有古人编排出人生乐事40项:高卧、静坐、尝酒、试茶、阅书、临帖、对画、诵经、咏歌、鼓琴、焚香、莳花、候月、听雨、望云、瞻星、负暄、赏雪、看鸟、观鱼、漱泉、濯足、倚竹、抚松、远眺、俯瞰、散步、荡舟、游山、玩水、访古、寻幽、消寒、避暑、随缘、忘愁、慰亲、习业、为善、布施。——这些多是文人士大夫、有钱有闲阶层的雅事,怡情悦性,虽说太过自我,但这种小资情调的闲暇活动,马、恩并不反对,相反,还希望人们享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丰富的闲暇活动,他们指出,闲暇是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自由时间,预言未来的理想社会是闲暇时间十分充沛的时代,马克思说:“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古人列出如许快乐,到底有多少种快乐?

星云大师将人生快乐分为四个层次:物质生活满足的快乐、精神上富有的快乐、生活艺术化的快乐和信仰生活带来的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则区别了3种快乐:享乐的快乐、参与的快乐(对家庭、工作、爱情与嗜好的投入程度)、意义的快乐(发挥个人长处,达到比我们个人更大的目标)。并且认为,享乐带来的快乐最为短暂。他说:“有太多人以追求享乐为生活的目的,但是参与和意义却远比享乐重要”。

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对快乐作两种基本形式的区分:一种是‘享乐主义’形式的快乐,它代表着个人的愉快体验,另一种是更深刻的‘幸福论’形式的快乐,它超越了单纯的自我满足,它来源于朝着崇高目标和重要意义而奋斗。近来研究者发现,由‘崇高目标’带来的幸福感可能会在分子水平上增进人体健康,而‘单纯的自我满足’则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尽管人们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能感受到快乐。

康德这样定义快乐:“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由此,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需求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另外马斯洛把求知需要和审美需求列于尊敬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晚年提出超自我实现,即忘我体验。

我认为快乐有五种:一是生理满足的快乐,美厚声色、宝马香车等;二是自我发展的快乐,知识才能积累、技能兴趣培养、良好个性塑成;三是自我实现的快乐,超越他人,享名得利,成功人生,赢得尊重;四是情感(包括亲缘情感、类属情感、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等)满足的快乐,家和友善,情深爱浓;社会交往,平等认同;亲近自然,恬静悠闲 ;感知美创造美,高尚、行善之乐等;五是追求生命意义(信仰)的快乐,爱因斯坦所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是也,佛家所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也,革命者献身于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是也。

有一种区别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观念,似乎精神追求更高尚。其实不论物质追求,还是精神追求,追求的都是满足后带来的快乐,当然还有追求过程本身带来的快乐 。追求不同,求乐则一,我是这样认识的。后来看到钱钟书的观点,我更坚定自己的认识。钱钟书说:“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

我一直认为,食、色、性、睡,资养身心,享之不无益处;名位利禄,显亲荣己,求之无可厚非,关键是对这些东西的追求不能过分,有道是“乐而不淫(过分)”、“万恶淫(过分)为首”。

“荣名厚利,世所同竞”,现实中,权力和金钱使人享受到物质丰裕和精神自信的双重乐趣,成为衡量个体成功的标杆,自古至今一直是世人追求的目标。然而,官场、商场的竞争环境从来是恶劣的、污浊的、残酷的,没有正确的得失观,必定身迷其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志欲无餍的痛苦,身心疲累的痛苦,勾心斗角的痛苦,人格分裂的痛苦等等,罗素在《快乐生活》写道:“过于重视竞争的成功,把它当作人生快乐的主要源泉,这便是烦恼的病根。成功只是造成人生快乐的因素之一 ,倘若牺牲其他一切因素去赢得成功,那代价似乎太高了”。他接着说:“一个人感兴趣的东西越多,快乐的机会就越多,受命运摆布的情况也就越少,因为他若失去一样,还可转到另一样上去”——人生存在多种快乐,不要只盯着权力和金钱。

思来想去,不管多少种需求和满足,不管多少种快乐,简单化,只不过四个字——“安身立命”,即物质上身有所寄,精神上心有所托,如此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尘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