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一部东方大帝国的生灭兴亡史

作者/沐恩佳音

我对秦帝国的了解既朦胧又混沌,如果有人问我关于大秦帝国的来龙去脉与丰功伟绩,我真的说不出来。

我从来没有系统地读过秦朝历史,也没有读过关于秦帝国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

关于秦朝的历史,我只有碎片化的记忆:从上学时的历史课本上,我知道了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郡县制、度量衡等。在北京的万里长城、西安的兵马俑,我从讲解员的口中了解到一点点关于这些名胜古迹背后的秦朝故事。从追过的电视剧《芈月传》中,我知道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宣太后、张仪、白起、魏冄等。

当看到中国文明史领域的重要理论家、著名历史小说家孙皓晖的《大秦帝国》(精华版)时,我真的爱不释手。

利用近三个月的闲暇时间,我终于读完了这套大部头。

我真的很佩服作者孙皓晖的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利用16年的时间潜下心来收集整理典籍材料,撰写汇编了这部有11卷500余万字的历史小说。


合上最后一本书的最后一页,回味着处于那段波澜壮阔、强势竞争和强者生存时代的大秦帝国,我依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大秦帝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她是怎样一步步从弱小走向壮大,又是怎样一下就没落的?秦国凭什么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我从这套书中看到的答案是:明君在位,重用贤臣,贤臣制定变法良策,君臣琴瑟相合、互相成就,则国富民强。

一、 秦孝公和商鞅

春秋战国时期,邦国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彻底变法、彻底刷新自己,成为各个国家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

秦国身处僻壤,半农半牧,国小民穷,列国卑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盟誓,准备肢解秦国,将这个西部蛮夷从战国抹掉。

秦孝公面对百年以来最为深重的灭国危机,他和群臣同心谋国,群策群力,谋划出稳妥的对策方略,破解了六国的盟约。

为了让秦国人能够温饱、兵强财厚,秦国开始变法图强,立志强盛秦国,但是国无乾坤大才,于是秦孝公发布一道求贤令,向列国广为散发。

卫鞅反复思虑,决定进入秦国,开启一场人生博弈。

秦孝公没有寻常国君惜权如命的弱点,他不关注细致具体的政务,敢于对信任的重臣放权,却在关键时刻扭转危局。

卫鞅天生就是一个罕见的强臣。秦孝公和卫鞅二人紧紧携手,将变法思想结为一体,各守一方,生死相扶。

第一次变法,为秦国立了一个总框架,解决了田制、激赏军功等当务之急。第二次变法,理顺之民生国计、权利范式、民风民俗等错综复杂的关联。

通过变法,秦国迅速崛起,一举恢复了始封诸侯时的广大国土,且将脚步迈出了大河与函谷关,成了压迫中原的强大力量。

二、 秦惠文王和张仪

秦国变法二十余年,温饱足矣,富庶尚远,但是秦孝公突然病逝,国中元老旧世族勾结山东六国,车裂商鞅。

秦王嬴驷有稳定朝局方面的才能魄力,但是缺乏像商鞅那样的乾坤大才。

当时的战国相互攻伐,乱象丛生,秦国游离于中原乱象之外,冷冷地窥视着一切可以利用的裂痕与时机,随时准备闪电般的出击。

七大战国陷入混战,秦军独获优势,秦惠文王嬴驷重用司马错为将,先夺取房陵,奇袭郢都,大败楚军,威逼楚国迁都;次夺崤山全部,迫使魏国向东退缩三百里;三夺韩国宜阳铁山,长矛直指周韩魏咽喉;四夺赵国晋阳;最后取巴蜀为粮仓。

苏秦的大计长策不能被秦国君臣接受,于是开始谋划六国合纵,联合抗秦。中原六大战国君主齐聚虎牢关,举行了隆重的合纵会盟大典,六国君主一一向苏秦授本国相印。

张仪受命于秦国危难之际,秦惠文王拜张仪为秦国丞相。

秦国君臣齐心,通盘协作,一举击败六国合纵,然后张仪通盘斡旋七国纵横邦交,连横六国。

三、秦昭襄王和白起

秦惠文王突然病逝,纵横家张仪、上将军司马错同时离秦,太子嬴荡即位,史称秦武王。

秦武王在位两年有余,丢弃连横,不修国政,仗恃一己武勇在周举鼎暴亡。文武并重、性格沉稳的秦昭襄王嬴稷即位。

秦国主少国疑、外臣当道、老臣凋零、没有名将名相,山东六国不约而同地认定:目下攻秦,时机最佳。于是山东再合纵,六十万大军压顶函谷关。

大兵压境、邦国存亡之际,有知人之明杀伐决断的宣太后果断定策,左更白起临危受命,统军出战六国联军,丞相魏冄征发督运粮草辎重,鼎力协助。

白起沉毅果敢、用兵精到,他利用奇兵奔袭,六国联军惨败。

接下来的秦赵长平之战、秦与魏赵华阳之战、秦楚鄢郢之战,白起指挥大小战役七十余起,无一失败。

从此秦国战神白起名声大振。

齐国独吞宋国,由此大生龌龊,山东六国相互间再度陷入相互仇恨攻伐,秦国借此机会扎实整肃内政,继续扩张实力。

轻师攻赵,秦军第一次遭遇大败,宣太后大义自裁。秦昭王利用山东名士范雎清除了已经膨胀的魏冄势力,夺回亲政权利。

范雎利用明法固本、远交近攻,秦国大收成效。随着秦昭王年迈,白起重病缠身,内无良将,外多树敌,秦国大势急转直下。

四、 秦始皇和李斯

秦昭襄王和秦孝文王相继逝世,秦庄襄王嬴异人继位,两年后病逝,十三岁的嬴政继位,吕不韦领开府丞相总政摄国,王后赵姬与吕不韦共执国事。

秦王嬴政行加冠礼后,清除嫪毐谋逆,奋发惕厉,识人敬士,勤政谋国,继承先辈遗愿,继续变法强国。

摆在秦王嬴政面前的有商君法和《吕氏春秋》,若在强兵息争,一统天下,则商君法治胜于《吕氏春秋》;若在做诸侯盟主,与六国共处天下,则《吕氏春秋》胜于商君法治。

嬴政选择了一统天下。

受到六国参与复辟者的围攻和挑战,听信韩国实施疲秦奸计,要以浩大工程拖垮秦国。一怒之下,秦王嬴政颁布逐客令,驱逐山东之客,结果是帝国内部瞬间空虚,李斯也在被逐之列,秦国很快陷入半瘫痪状态。

李斯冒死呈上的《谏逐客书》,让秦始皇幡然醒悟,决心进行国策的调整,废除逐客令,重新委任郑国修泾水河渠,引水解旱而救民。

随后,秦王嬴政开始策划一统天下之大计,赢腾首灭燕国,王翦、王贲父子连灭五国。

秦王政二十六年,嬴政时年三十九岁,随着齐国的灭亡,山东六国全部被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大国。

统一六国后,他在李斯和蒙恬的辅佐下实行三公九卿国家体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建立郡县制、推新政去旧法,筑路开渠、修建长城、建立国家图书馆、蒙恬打败北面的匈奴、征服南面的百越......

可是,秦王嬴政忙于运筹创制文明、盘整华夏、抵御外患,尽情挥洒着老秦人,老秦人被征发成军,被派往南海、淮北淮南、辽东和一切应该镇服的地方,关中腹地的老秦人除了在军男子,只剩下百万老弱妇幼,消散了秦政的轴心力量。

再加上,六国贵族复辟大潮暗流涌动;焚书令导致大量儒家博士大量逃亡,与六国老世族复辟势力结盟,等待天下生变;皇长子扶苏主张稍宽稍缓,坑杀儒生令他和秦始皇的政道生痕,扶苏被赶去九原监军;骊山陵和长城的修建致使老百姓苦不堪言......

秦王嬴政忽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深深地懊悔了,决定补正秦法新政,开始谋划轻徭薄赋之法.....

然而,嬴政没有等到让自己改过的机会,在巡狩的途中病逝,给广袤的帝国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撑权的真空。

写在最后:

《大秦帝国》再现了秦帝国的生灭兴亡,她用小说的形式全景式地还原了秦统一天下的全过程,还原了秦从挨打弱国大无敌强国的全过程。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金戈铁马惊天动地,唇枪舌战精彩纷呈,秦国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

秦国的君王能选贤任能,依法治国,爱恤百姓,君臣民上下一心,天下归心,强势生存,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的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

强弱之势,古无定则,强可变弱,弱可变强。变化之道,全在人为!

大秦帝国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她既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又具有强悍的生命张力与极其坚韧的抵抗力。

自然条件的严酷、内部整合的激烈、野蛮部族的蚕食、强大外敌的入侵、意识形态的较量、各种文化的渗入,都远远未能撼动她的根基。

大秦只有十五年的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但是她创造了一整套国家体制与文明体系,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根基,而且绵延不断地流传了下来。

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建立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影响千年、泽被后世。

万物都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大秦帝国也一样。

大秦帝国看似打出来的,实际上智慧和权谋的较量。

君臣携手,君主有识人的能力,能听进去忠言逆耳,也能常思己过,臣子殚精竭虑,尽己之长......大秦帝国充分利用“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时代在改变,大秦帝国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是那个时代的坚韧、团结、智慧、创新、进取......确实值得当今的我们借鉴。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秦帝国》:一部东方大帝国的生灭兴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