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孩子们也都跟着家长们报的各色各样补习班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家长们聚到一起,孩子不学个什么特长,成绩不是那么好,都感觉脸上没光。
之前,彭老师接到了一个妈妈的电话,他跟我说,自己的孩子已经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升上了高中,就是那种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虽然孩子品学兼优,但自己还是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班主任告诉这位妈妈,孩子在学校感觉怪怪的,没有朋友,对同学也爱答不理,前几天的运动会更是没来参加,集体荣辱感一点也没有,简直像个空壳的机器一样。
彭老师听完之后就明白了大概,于是经过一番询问后证实了我的猜想,这位妈妈把自己的孩子控制在自己的允许范围之内,用“别人家的孩子”教育孩子,然后孩子也很乖,言听计从,什么事情都只要妈妈的要求达到了,就是成功了。
于是彭老师给了这位妈妈几条建议,而且着重强调“别人家的孩子”教育方式错误的,这位妈妈听了也是恍然大悟,几个月之后我也收到了这位妈妈的感谢电话。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概都遭遇过“别人家的孩子”的打压,但是,父母们要知道的是这种方式完全是“好心办坏事”!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呢?彭老师列出了三条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一、父母要学会接纳自己和孩子
孩子在父母的凝视中看到自己,在父母的目光中连结起整个世界,当父母口中常常说起“别人家”的时候,那是一个指代,是他们理想中 “孩子”的形象,可以是任何一家的孩子,身上有他们想要的品质,但却不是自己,不是眼前这个活生生的人。
父母自身的匮乏和无力,对一个完美的孩子(或自己)的需要,变成了一种对孩子的要求。法国精神分析家拉康认为,愿望可以通过幻想来满足,而欲望是永远不可能被满足的,是永无止境的。所以,父母只有学会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才会更利于双方的成长与和谐相处。
二、父母不要控制孩子,给孩子更多自我选择和满足的机会
许多孩子努力改变,尽量做到父母期待的样子,久而久之那也成了他自己。报考父母期望报考的学校,学习父母认为好的专业,而临床上发现,许多“好学生”会面临无意义感、空虚和焦虑,出现“空心病”现象:他们是最优秀的学生,却面临着孤独、意义的缺失和生死的困扰。究其根本,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没有活出自己的意义,而只是顺从父母或他人的要求而已。
所以,父母要改变事事强求孩子的想法,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而不是自己的附庸,让他们自己决定事情,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拥有一个饱满充实的自我。
三、父母不要打压孩子,要善于鼓励支持孩子
父母们期望,通过说“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来让自己家的孩子不断努力,越来越好。可言外之意是,“我觉得你不够好;要是再做到这一点,你就更好了,我就对你更满意。”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当父母总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时,有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差,越来越糟糕,甚至和父母的期待背道而驰,成为父母眼中最不喜欢的,打架斗殴、不学无术的人。
这是心理学上 “投射性认同”运作的结果。父母把对孩子坏的感受投射给了孩子,而孩子接受了这些批评和指责, 如父母期待的样子去和他们互动,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实现了父母的预言。“皮革马列翁”效应和“自我实现预言的实验”都告诉我们这一点。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不好,他有可能真的就不好了,他也觉得自己不好,认同了你的评判。
所以,父母们不要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压自己的孩子,每个人都是有长处的,就像有人年少成名,有人大器晚成,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他们朝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