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写话(二)

看图说话

文/左月

                      【二】

        看了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给我的整体印象是:画的作者是怀着无限深情创作了这幅长卷,他怀恋那段民风淳朴、物质生活虽然清贫但精神生活无限丰富的时代,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里所描述的那样。

        那时候的老人,大多已做古;那时候的职业,许多已消失(如锔盆锔碗锔大缸的、锡镴匠、走方郎中、剃头匠、掌箩的、铁匠、石匠……);那时候的许多老物件,已经成为古董,被收藏进赤都文化驿站(如粮票、布票、犁杖、扇车、大板锄、石磨、马灯、煎饼鏊子、风箱、锡(磁)制酒壶……)

        我现在也撷取几朵自己记忆长河中的浪花,分享给大家:

                  天赠泉

        天赠泉是当年老家的一家酒坊(俗称烧锅)名。掌柜的姓郭。听老人说,“起斗争”(土改)后,老掌柜的回了赤峰,小掌柜的接班管理。天赠泉的效益据说不错。过年的时候,掌柜的回赤峰过年,烧锅招穷人家孩子看家护院,荞面皮饺子可劲儿吃(都是提前包好冷藏在茓子里的),鞭炮可劲儿放(据说早晨起来满院子纸屑有半尺来深。

        这些都只是听说,我走进天赠泉大院的时候,当年的天赠泉烧锅,已经变成了大队部和小学校。青砖青瓦的房舍还在。但没有了酒瓮酒缸酒糟池,没有了掌柜的、跑堂的,也没有了酿酒师傅和干活儿的工人。写着“天赠泉”三个隶书大字的牌匾变成了我启蒙老师办公桌的桌面。

        我至今也不知道“天赠泉”三字是谁题的,也不知道郭掌柜的前世今生。

        我就在古井边大柳树的树洞里,在青砖高墙的墙脚下,在教室旁边的草屋子里的疯玩傻闹中,在王凤兰大姐、宋桂珍大姐两位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懵懵懂懂地度过了小学一二年级无忧无虑的时光。

                    大车店

        三年级开始,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搬家到西店读书。那是公路边上的教学点。所谓西店,是因为当时小学隔壁是一家大车店。出远门的车老板在这里住店休息或打尖(吃午饭)。车老板的生活我们不熟悉,也不感兴趣。但大车店后面的桃林曾是我们的乐园。秋天时,我们曾到桃园中偷过毛桃。我年纪大一些,端午节前,曾挑酸菜到大车店卖过一次。大车店做饭的赵师傅,是我小学同学的父亲。

                    铁匠炉

        大车店东院,当时有一家铁匠炉。我们下课时间常过去看稀罕。

        有时看挂掌。在高高的木架子下面,平时不可一世的生驴烈马,此刻被肚皮下的宽皮带吊起来,乖乖地任人摆布,扳过蹄子来,钉上铁掌。以后走冰雪地,驴马就不会玩劈叉了。

        有时看打铁。师傅看好火候,用火钳将烧红的铁块从坩埚中夹出,放在铁砧上。同时仍左手执钳夹住一端。白白胖胖的老师傅右手执一把小锤,黑黑瘦瘦的徒弟抡一柄大锤。师傅敲一下,徒弟砸一下,师傅左手执钳不断地调整铁块位置、角度。在师徒二人配合默契的叮叮当当中,烧红的铁块就随心所欲地变成镰刀、菜刀、镐头……

                  饲养处

        小时候,恍恍惚惚,听大人叫思想处,读了《创业史》,感觉还是叫饲养处准确。实际上就是生产队队部。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

          一件是由下乡青年组织的批斗会。批评一个以种种小恩小惠小拉拢大姑娘小媳妇下水的前队长。“XⅩX,你要认清形势!对广大贫下中农,老老实实交代你的罪行!贫下中农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任何狡辩和抵赖都是没有用的!”被批判者站在人群中的空地上,灰头土脸;主持会议的下乡青年上身穿绿色军服,满头浓密的黑发,红通通的国字脸上,正气凛然,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

        还有一件是看当时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节目。那些演员大我一届,都是小老乡。节目内容多是批林批孔,  歌颂工农兵。形式有歌曲、快板、数来宝、三句半、诗朗诵等等。

        还记得有四个人表演的三句半,其中一个学林彪,一边说最后那半句,一边做出一头扎进温都尔汗的丑态,令人忍俊不禁。

        记得张杰老舅当时与张万龙说对口词(类似于相声)。其中有一句“团长的大衣给小高盖”。说到这里,一向大方的老舅禁不住脸红起来。因为老舅的亲叔伯嫂子姓高,同学们开玩笑,给老舅起了个外号一一小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图写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