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图片发自App

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太折磨了,会出现很多反常识的观点,让你难以接受,书中哲人和青年的对话类似苏克拉底式辩论的版本,我读着读着书中青年的角色就会代入我的意识里。

书中提出的问题场景,会让我站在青年的角度有种感同身受的疑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共情呢?因为青年所面对的人生课题同样也是我要面对的。


下面我在这本书的第三章里开始摘抄一些内容。


哲人:得到别人的认可的确很让人高兴。但是,要说是否真的需要被人认可,那绝对不是。人原本为什么要寻求认可呢!说的直接一些,人为什么想要得到别人的表扬呢?


青年:答案很简单。只要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有价值”。通过别人的认可,我们能够消除自卑感,可以增加自信心。对,这就是“价值”的问题。先生您上次不也说过吗?自卑感就是价值判断的问题。我正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所以才一直活在自卑之中。


哲人:那么,我们用一个身边的例子来考虑一下,假设你在工作单位捡了垃圾。但是,周围的人根本没人注意到这一点;或者注意到了,也没有人说一句感谢或表扬的话。那么,你以后还会继续捡垃圾吗?


青年:这真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啊。如果没得到任何人的感谢,那也许以后就不会再继续去做了吧。


哲人:为什么呢?


青年:捡垃圾是“为了大家”。为了大家流汗受累,却连一句感谢的话都得不到。如果这样的话也许就不想再做下去了吧。


哲人:认可欲求的危险就在这里。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赏罚教育的影响。


青年:赏罚教育?


哲人:如果做了恰当的事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阿德勒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的教育。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

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去捡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思想。


青年:不对!请你不要把话题缩小!我不是在讨论教育。希望得到喜欢的人的认可、希望被身边的人接纳,这都是非常自然的欲求!


哲人:你犯了一个大大的错误。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青年:你说什么?


哲人: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或者,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青年:不不,这是非常自私的论调!你是说要只为自己着想、自以为是地活着吗?


哲人: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没理由不可以这样想。


青年:先生你还是中了虚无主义之毒!您是说人们都可以为自己活着?这是多么卑劣的想法啊!


哲人:这并不是虚无主义,而且正相反。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青年:什么意思?


哲人: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而且,请你记住,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青年:不对!这简直是一种彻底颠覆我们的社会的论调!我们都有认可欲求。但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首先自己得先认可别人。正因为我们认可了他人、认可了不同的价值观,我们才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通过这种相互认可,我们才建立起了“社会”中的关系。


先生你的主张诱导人孤立甚至对立,是一种令人唾弃的危险思想!是足以挑起不信任和猜忌心得恶魔式的教唆!


哲人:哈哈,你的用词可真有意思。没必要那么激动,咱们一起想想吧。得不到认可就非常痛苦,如果得不到别人和父母的认可就没有自信。那么,这样的人生能称得上健全吗?


例如,有人会想:“因为神在看着,所以要积累善行。”但这是与“因为没有神,所以可以无恶不作”之类的虚无主义相对的一种思想。即使神不存在,即使无法得到神的认可,我们也必须要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且,正是为了克服无神世界的虚无主义才更有必要否定他人的认可。


青年:这和神的事情根本没关系!请你更加认真、更加直接地考虑一下活在俗世的人们的心!


例如,希望获得社会性认可的认可欲求又会怎么样呢?为什么想要在工作中出人头地呢?为什么要追求地位和名誉呢?这是一种希望被社会整体认可的认可欲求吧!


哲人:那么,得到了认可就真的会幸福吗?获得了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就能体会到幸福吗?


青年:哎呀,这个嘛。。。。


哲人:想要取得别人认可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的期待”这一手段,这其实都是受“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这种赏罚教育的影响。

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也许你会感到意外,但事实上,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青年:那么,您是说要我做一个任性自私的人吗?


哲人:并不是旁若无人地任意横行。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先了解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这一主张。


青年:课题分离?这可是个新词。那我就听听吧。


在上面的对话中提到“认可欲求”,我想了又想。好难做到呀,如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里所说,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强人的哲学,我自己还没有到达强人的水平,做不到不在意被人的眼光。


之前我读到这里还很认同否定寻找认可,不要活在别人期待世界里。多好,可以活成真实的自己,现在细细想来,我无法摆脱有了疑惑,在家庭中我被赋予的角色是老实、不爱说话、腼腆的人设。

这些人设在这十几年里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我还是在追求父母的认可,希望得到他们的表扬,得到表扬我的价值就被认可了,可是一次表扬都没有,深深的自卑感会出现,我还有什么用,活着有什么意思等等这些想法会出来。

一直活在别人期待世界里,不自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现在的我,尽量觉知到不去寻求父母的认可。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父母需要听话的孩子,完全按照他们认可的路线走,偏离了这个路线你就是不听话的孩子,他们会觉得你十几年厨师的工作经历完全没有任何价值,完全是在瞎闹,还不如不上学就出来做生意,现在也是有钱人了。


我非常的反感,看一个人只看的所产生的金钱价值,而不看你是个整体的系统一部分,只看到一个人此时的此刻的一个点,而没有关注到这个人的线和面,所做的判断也是片面的。

比如相亲一样,当一个男孩去相亲,只是关注女孩的外貌,没有去了解她职业、城市、家庭你就去判断合不合适,你只是在一个点上去判断,而没有在一个线和面更高的角度观察,你所得到的信息都是片面的。


谈到观察人,我想到,梁宁老师产品课里提到用产品经理的角度来观察一个人,第一层,感知层,第二层,角色框架层,第三层,资源结构层,第四层,人的能力圈,第五层,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这个内容大家简单看下,关于这个内容我会写一遍的。


当然我知道父母受限他们的知识边界,我能做的是做好自己能控制的事情,自己人生事情还是要尊从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去选择,只有自己身体上的体验在是自己的,别人说的在多也是别人的体验。


读了这本书和其他的心理学书籍,收获很大,让我心智成熟,能接的住别人的攻击,也能和自己内心自卑感理解它和接纳它。

回答在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做自己,做好课题分离,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你要分的清楚,做到课题分离就是摆脱人际关系烦恼的一个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