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24节气之一。这一天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又是天气变化的一个转折点,俗话说“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这里所说的头、中、尾均是指农历,意即冬至到来,正值农历的月头、月中、月尾时会出现不一样的天气现象。
冬至到来,最冷的冬天就正式拉开了帷幕。民间有进九的说法,从冬至开始,叫一九,直至九九。这当中,三九、四九到了最冷的时间,后面逐渐转暖,直至九九。出了九,春天就要到来,冬天也就过去了。
冬至是个较重视的节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各地习俗不一,形成了不一样的风格。在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还有冬至吃羊肉、吃汤圆等习俗,加之现在人们的理念变了,吃的花样也很丰富,没有完全的拘束,高兴就什么都吃,目的是图个吉利,讨个好彩头。
小时候在乡下,生活很穷,村民们会在这一天包米果,买些菜来小聚。寒冬就要来临,家家户户都在给家人做棉衣。裁缝上门做工,忙得很。有些人家叫裁缝不知道走了多少回,还要求着人家。那时候的裁缝,还是很吃香,有门手艺,比种田强多了。
冬至一到,村民们就会密切关注天气。说是关注,那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随处可查天气预报,完全凭着这些农谚,凭着代代相传下来的经验。这些村民们借着熟悉于心的农谚,他们掌握着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
有时候想,古代的人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靠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应对,总结、归纳出一系列的经验,然后通过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在民间流传。
经过一年年的积累和不断的反复证明,这些农谚便固化成一种手段,成为农民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冬至是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它的一举一动对后续天气的变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有了这些关节点,难怪人们把冬至如此重视起来。
至于吃饺子、羊肉之类的,更多的还是适合时令。天气冷了,吃点饺子、羊肉比较暖和。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养生的最好时节。
进入冬天,身体的各个部位亦进入一个相对藏下来的样式。倘若在这个季节把身体调节好,有待来年有一个更好的精神状态。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冬藏就有了很深的理解和较明确的认识。强调冬天养生,把身体尽可能的藏好,不被邪风侵袭。如若寒冬没有把身体藏好,很容易染上一些病,甚至久久不会离去,不少人从此酿下痛苦的身子。
说是把身体藏好,其实就是尽可能包裹好,不让冷空气进到身体来,始终保持暖和。
现在想来,小时候大人或是老人总爱唠叨,要求年轻人多穿点,还是很有道理的。可是年轻气盛,总以为自己扛得住,也就从来不在乎。
很多情况下,不少疾病的形成,并不如感冒之类的,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得了。一年年长期积累,待到抵抗力、免疫力有所下降时,原来留下来的小毛病逐渐坐大成势,难免有一日全面爆发,就成了大疾。
常有这么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天冷时,大人总爱叫着孩子们穿衣服,并不仅是怕一时受冻,更是在接受了传承的经验和民间俗语告诫的基础上,怕日后身体受到影响。
小时候的农村,过冬大多是棉衣棉裤。棉制品穿着笨拙些,但确实能保暖。在北方有句谚语,“十层单比不上一层棉”,可见棉制品在冬天防寒的重要性。
如今生活条件、工艺都远超过去,人们不再单纯的依赖棉花,还有更多的羽绒、人工合成制品,实在是让人目不暇接。
冬至,意味着将进入寒冬。在这样的日子里,如果我们能够在享受水饺、羊肉的热乎时,能否想到那个年老的父母,特别是哪些不在身边的老人呢。倘若这个时候给父母送件过冬的衣物,再回去看看他们的住所能不能防寒,或者带着老婆孩子一同回到他们身边,陪他们吃顿热乎的饺子,兴许这个冬天会更温暖。
很多时候就想,我们记得传统的谚语,可真别忘了传统的美德。我们在传承里生长、生活,还要让传承的力量不断的延续生辉。
冬至,天气虽寒,但有了饺子、羊肉的温暖,有了亲情的陪伴,这个冬天一定不会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