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8

                                                                    《故事里的人生》180    范 丹 问 佛

        这是一个佛教故事。故事说,穷人范丹,孤身一人,上无片瓦遮身体,下无寸土立足基,身无分文。他心存疑惑,决定去西天问佛主,问自己为何受穷。行至途中,夜宿一员外家。员外家有一女,年方十八,至今未开口说话,员外托问:“为何女儿十八岁尚不会说话?”又行数日,夜宿一土地庙,土地神托问:“在此穷乡僻壤已任职数年,为何至今不能升迁?”快到西天时,遇一大河,波浪滔天,求一大龟驮渡,大龟托问:“自己修炼已千年,为何至今不能成仙升天?”

        范丹来到西天,见了佛主。佛主告之,他的规矩是最多回答一个问者的三个问题,多一个也不回答。范丹身有四问,一下子犯了难。他站在佛主面前,沉思良久,觉得受人之托,不可言而无信,于是决定先帮助别人问完三件事。佛主答完三个问题,默然起身而去。范丹无奈,只好返回。

        来到大河边,范丹告诉乌龟:“您头上有二十四颗夜明珠压着,所以无法成仙升天。”乌龟将二十四颗夜明珠取下,送于范丹,乌龟便成了仙,升了天。

        范丹来到土地庙,告诉土地神:“您左脚下踏金,右脚下踏银,所以不能升官。”土地神将金银取出,送给范丹,后来当了城隍爷。

        范丹来到员外家,刚一踏进大门,哑女从闺房的窗子里看见了,就急忙跑去告诉父亲:“爹爹,您托问的客人回来了。”员外见女儿开口说话,非常惊喜,立刻出屋相迎。范丹见到员外,躬身施礼说:“老人家,您不用着急,佛主说,等您的女儿订了亲,见到她丈夫就会说话了。”员外大喜,于是招范丹为上门女婿。


        鲁钝生感言:范丹的可贵之处在于放弃了自己的一问,而这一问,恰是他去西天的目的,不问,等于白来一趟。在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能毅然放弃自身利益而帮助他人,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范丹舍己而利他,意外得到了福报。

        我们说这则小故事,是想借此聊聊“利己与利他”和“因果报应”这两个话题。

        话题一:利己与利他。在人类生活中,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是处于共存兼容状态,利己与利他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利己是个体生存和发展之必须,人要吃、穿、住、行,舍此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人的正当欲望和需要是应该努力追求并理应予以满足的。利他是人类的理性选择,是社会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之必须,倘若人人都从一己私利出发,而不顾及他人的需要,社会必然陷于无序的混乱状态而走向崩溃,社会崩溃了,个体生命的需要也就无法得到满足。所以,人类理智地意识到,每个个体生命要想最大化地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必须努力克制自己无限的欲望,把个人需要的满足节制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另一方面,还必须为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努力做出贡献,即做出利他的事情,利社会的事情。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良性循环。这就是利己与利他的互动关系、相辅相成关系、相依相存关系。

        但是,社会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复杂多变,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经常会发生矛盾,有时会处于极端对立状态。这个时候,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个体存在,其思想和行为的抉择就具有了“善”或“恶”、“正确”或“错误”、“正义”或“邪恶”的不同意义。凡是舍弃自身利益而维护他人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被称作“善、正确、正义”,因为它有利于社会的良性互动;凡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被称作“恶、错误、邪恶”,因为它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前者会受到赞扬、褒奖、拥戴,树为做人的榜样,青史留名;后者则受到谴责、惩罚、贬斥,被人唾弃,遗臭万年。范丹的行为属于前者。

       话题二:因果报应。范丹热心快肠,舍己助人,却意外得到了回报。这是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具体体现,也是这个佛教故事的要旨。

        佛教“因果报应理论”亦称作“轮回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思想行为具有因果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善因即有善果,有恶因即有恶果,两者是正相关。

        其因果报应的时间形式是“三世因果”:

        形式一:“过去世报”。即前世做的善事或恶事,在今世得到了报应。前世做了善事,今世就托生在一个富贵人家,过上幸福生活;前世做了恶事,今世就托生成牛马,一生吃草出力,任人驱赶。

        形式二:“现在世报”。即今世做的善事或恶事,在今世得到了报应。范丹善行的回报就是这种形式。

        形式三:“未来世报”。即前世或今世做的善事或恶事,在下一次或多次生命轮回中得到了报应。反正迟早得报,只是时间早晚问题。白蛇白素贞成仙后嫁给许仙,就是为了报答许仙千年前世曾救过她的命。

        其因果报应的空间形式是“六道轮回”,即依据其善恶程度,分别被分派到天界、人界、阿修罗界、畜生界、恶鬼界、地狱界,前三界为善界,后三界为恶界。

        科学昌明的今天,没有多少人再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些说辞,因为它无法被科学证明,缺少必要的真理性支持。但佛教轮回理论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它仍然在这个社会发挥效用。人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现在未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善恶必报”,就是这一理论的影响。这一理论仍广泛流行的原因有二:一是现今佛教的积极倡导;二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做善事得到回报、做恶事得到惩罚的现象,为其提供了事实依据。

        在我看了,就目前世风而言,这一理论的存在与流行,也有好处,它起码具有暗示效应,会鼓励人多做好事、善事,会威慑人少做坏事、恶事,对劝人向善、抑人作恶有积极作用,能推进世风好转。

         记得有位哲人说:“你播下的是龙种,绝不会收获跳蚤。”虽然有点血统论和佛教因果论的味道,但我还认定是真理,人多做一些如范丹类的利他好事,总是没有坏处,说不定还会象范丹一样意外地得到珠宝、金钱和娇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