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党是永远不会满意的,但是肥皂剧是可以的

张鑫媛

    豆瓣有短评说:“当然,对于原著党来说,他们是永远不会满意的。”我感谢这位先生的理解,也感谢他照顾我那脆弱的神经。请允许我从原著说起。

    在傲慢与偏见的原著里,作者简奥斯汀通过描写班纳特家族的五个女儿对终身大事(婚姻)的不同处理,展现了当时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侧面反映出了作者本人的爱情观:即理想和现实的结合婚姻。简而言之,作者认为,在婚姻中不仅要有经济做为支撑,而且还要有双方的情感作为基础。而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正属于这一种。作者对于两个人心态和心理变化的描写是非常细致入微的,特别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两次求婚的态度转变,可谓是书中的精华所在。

但是我在电影里没有看到这些。首先,从剧情上来说,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的“傲慢与偏见”的效果完全没有积淀下来,从而导致电影像是披了原著皮的激情恋爱戏,两个人一上来就在舞会里有了一个欲说还休的眼神交流,还有女主面对男主时眼里那莫名其妙的波光流转,更不要说那雨中示爱时男主似要亲吻女主的动作……我承认这些场景的确可以戳中万千少女的心,但是如果戴回原著,是完全不合适的。简奥斯汀本是在“傲慢”与“偏见”两种特质的基础之上,来描写两个人在一系列事情中的“改变”的,而这本书,就是他们改变的过程。但实际上在电影的开头,两个人的特征都没有表现出来,达西在宴会上对自己择偶标准的没有延续的话语和伊丽莎白不明不白的讽刺都让人困惑:这恰恰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为何却没有了后续?因为没有了后续,所以改变也无从得来,这桩爱情便也变成了不知从何而起的产物,显得苍白而无力。要知道,在男女主对戏如此之少的情况下,他们却还能终成眷属,那绝对是某些以亲戚命名的中国肥皂剧里都没有的情节啊。

其次是人物方面。在剧中的人物除了班纳特太太之外都没有体现出特别鲜明的性格特点,尤其是简,她在剧中的描绘令人大失所望。她的那副好心肠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心态硬是被伊丽莎白的一句“你就是认为天下都是好人”匆匆带过,然后在后面再也没有出现过。还有夏洛特,原著的读者们都认为她是一位聪明可爱的小姐,因为性格的弱点所以选择了柯林斯,但根据她在剧中对伊丽莎白所说的话来看,她的选择却颇有些唯利是图的味道。在这部电影里,很多角色的性格或多或少都与原著不太符合,导致很多场景就显得突兀和荒谬,电影整体的美感被生生地撕裂。

除去剧情和人物,还有很多东西,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原著改编的电影来看,是不足的;但是它作为一个爱情肥皂剧来说,场景和激动人心的要素是绝对具备了的。所以我还是收起那喷子的心态,忽略所有我觉得不对劲的地方,装成没看过原著的家伙去把它当成一个美妙的爱情故事欣赏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著党是永远不会满意的,但是肥皂剧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