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包宝宝”展示了中国式家庭的“道德绑架”。
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短片,也是深刻的展示了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
故事开头是:因为老公忙于工作缺少陪伴的包妈妈独自吃包子时,偶然发现自己做的包子竟然变成了一个小宝宝。
因此她如获质宝,把它像养孩子一样养大。
给它量身高。
带它去买吃的,穿好衣服,把自己最好的,所以全部都给了它。
对包妈妈来说,包宝宝就是她生命的全部。
在她的无微不至照顾下,包宝宝逐渐长大。
长大后的包宝宝不再时时刻刻陪着妈妈,它渴望友谊,渴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需要有朋友的陪伴。
包妈妈怕它受到伤害,不想让包宝宝离开自己,跟其他朋友玩。
但是包宝宝不领情,母亲想拿包宝宝最爱吃的面包讨好它。
但是包宝宝依旧不愿意理她,母亲只好自己吃。
包宝宝渐渐变的叛逆,也不再愿意让妈妈进入自己的私人空间。
包妈妈为了讨好包宝宝,做了一大桌丰盛的晚餐。
而包宝宝则是约好了朋友,自己出去玩了。
赌气的包妈妈一个人吃完了所有的大餐。
包宝宝回家时带回来一个漂亮的姑娘,并且提出出去住,独自生活。
盛怒之下的包妈妈感觉到孩子不再听自己的话,难以接受孩子身边有了其他的女人。
一番争吵之后,恼羞成怒的包妈妈一口吃掉了包宝宝。
以“我都是为你好”的道德绑架,是束缚了孩子的未来
中国是个礼仪大邦。
从小到大,周围人都在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不容易。
是的,为人父母生养之恩,永生难忘。
但是是不是代表父母说的所有的话我们都必须遵守呢?
你是不是也曾听过“我都是为你好…”结尾的话。
是不是因为是父母开口所以都得无条件遵守。
“我都是为你好,所以你不要出去玩。”
“我都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听话。”
“我都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得孝顺。”
“我都是为你好,所以努力挣钱养你,为了让你以后过的轻松些。”
这些都是出自好意,但是也同时是给孩子压力。
孩子对妈妈说“你们不要那么幸苦了,天气太热,该休息就休息,钱是挣不完的,人更重要。”
妈妈:“我努力都是为了谁啊,我都是为你好,所以才这么辛苦的。”
孩子:“妈妈幸苦了。”
亲戚:“你妈妈好辛苦哟,你妈妈好不容易哟,所以你别不孝顺,不该花的钱不要随便花。”
孩子:“好的。”
长大了…
亲戚:“你妈妈好不容易哟,你花钱不要大手大脚。”
孩子:“你知道我多自卑吗?我知道我妈妈不容易,我现在花一块钱都会考虑能不能花,该不该花。是不是多花了一块钱,在你们眼中都是不孝顺。”
从小在压抑与不被肯定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敏感多疑,生怕做错事情了不讨人喜欢。
吵架时,恶语相向也是一种伤害
生活中难免会很爸妈有矛盾的地方。
但是生气时口不择言,恶语相向是否应该因为是亲人所以轻易原谅?
爸爸生气时对女儿说:“你出去嘛,死在外面跟我都没有关系。”
站在爸爸角度,这句话的初心是不希望女儿到处跑,注意安全。
站在女儿角度:我已经很久没有出去玩了,是不是我出去玩就一点会出事呢?死在外面是不是真的就和爸爸没有关系呢?
但是是不是也就代表了因为爸爸担心,所以女儿就不能出去玩呢。
这难道不是一种道德绑架吗?
因为担心所以在说的时候就可以恶言相向吗?
妈妈生气时对儿子说:“我以后要看你的报应的。”
“我要死在你家里,就算死了我也要纠缠你。”
都是亲人,亲人是一种缘分本应该珍惜,为何总是要对家人恶语相向呢,用恶语表达的关心是不是就一定真的对孩子好呢?
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
父母对孩子的好,孩子一直放在心里感激孝顺,但是以“我都是为你好”开头或者结尾的亲情绑架只会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真正对孩子好,是倾听尊重并且互相调和。人各有异,会接受但是不代表一定要照着做。
在生气时,也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脾气。
面对至亲,亲人之间其实更容易受伤害。
即使是生气时恶语相向也只会伤自己亲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