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三七会拆书稿

0,关于作者,关于本书

托马斯・彼得斯,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学学士及硕士学位、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和商学博士学位,任教于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学院。他曾任麦肯锡等公司顾问,并长期为《华尔街日报》撰稿。也有自己创立顾问公司。

罗伯特・沃特曼,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曾在麦肯锡顾问公司任职约二十多年。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2002年9月,《福布斯》杂志评选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追求卓越》不仅入选,且位列第一。

《追求卓越》出版于1982年,写作背景是:美国经济步入温和增长期,而日本来势汹汹,大有把美国品牌全面打垮的趋势。美国需要有理论界人士站出来发声,对美国的趋势下滑予以解释,并作出如何应对的建议。《追求卓越》应时而生,出版后达到发行1000万册的盛况。

1,八大“卓越特质”

关于公司研究,一般而言有三种方式,一是案例法,二是归纳法,三是样本法。《追求卓越》用的是样本法。

《追求卓越》从数千家上市公司中筛选出75家杰出模范企业,在近一年时间里,对其中的约半数公司进行了实地的调查采访。然后,以获利能力和成长速度为准则,挑出43家样本公司,其中包括很多耳熟能详的大公司,如沃尔玛、麦当劳、迪士尼、强生等,从中总结出八项“卓越特质”:采取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创新精神,以人为本,亲身实践、价值驱动,坚持本业,组织单纯、人事精简,宽严并济。

2,采取行动

面对重大挑战,大多数杰出公司并不是编制报告来进行庞大的理论论证,而是立即成立专项小组,快速反应。组织的流动性对于杰出公司来说非常重要。小单位是看得到的行动力量,也是杰出公司的基本组织单元。

卓越企业的标准运营程序大多是“执行、修改、再尝试”,卓越企业采取各种务实的方式,以维系企业的敏捷度,以及克服规模扩大后可能导致的僵化。从行动当中摸索出战略,而不是根据战略展开行动。

3M的做法是:“生产一些,卖掉一些,然后再多生产一些。”奥格威说在他的广告公司,最重要的词汇就是“试验”(test)。

实验的速度和次数,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

为了快速行动,卓越公司会简化系统,比如在宝洁,要求备忘录必须在一张A4纸以内。

到今天,咱们对这个先开枪、再瞄准的说法已经很熟悉,不过这本书的写作时间,是1982年呀。

3,接近顾客

杰出公司受到顾客影响的程度,远远高于技术或成本所造成的影响。几乎每家公司的全体员工都能共同遵守力行服务的宗旨。许多公司不论是从事机械制造业、高科技工业或是食品业,都以“服务业”自居。优异的质量和服务是追求完美的基础,也是一个公司能够团结起来的信念。

企业成功与否,取决于暂时将企业与客户结合起来的销售产品。确保质量,也算是接近顾客的一种形式。

在迪士尼乐园当售票员,也需要事前接受4天的培训,每天长达8小时,然后才能“上台表演”。在培训期间,他们学习如何接待“来宾”,而不是“顾客”。“如果有人想知道洗手间在哪儿,游行什么时候开始,要搭哪班公共汽车才能回到住宿地点,我们都得迅速回复。”

4,自主创新精神

杰出公司能创造出令人羡慕的成长纪录、创新产品的纪录以及利润,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它们既具有大企业风范,同时也能发挥小企业的作风。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它们能够充分授权公司上下各层,提倡企业制度。在创新过程中,有三个主要的角色:产品创新勇士、创新勇士主管、“教父”。

创新的公司一般都会采取分散式的组织机构,鼓励公司内部的激烈竞争,实行频繁的信息交流。

通用电气特别通融,让有雄心的研究人员可暗中挪用其他项目的经费,私下进行研究。这种未经许可的研究工作,在通用电气被称作“走私”,但是有时候会为公司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对失败能用容忍的态度对待,对成功的创新实行奖励制度。创新成功的机会是一种数字赌博。甚至有这样的戒律:“务必要有足够的错误次数”。

亨氏审慎地界定所谓“完美的失败”,只要有这样的失败发生,就大肆予以褒奖。他们认识到,所有研发工作都有风险,想要成功,唯有不断进行尝试,管理层的主要目标应该是鼓励员工大量尝试,以及从尝试当中吸取经验,就算失败也值得赞扬。

5,以人为本

以对待朋友的方法对待员工,视他们为合伙人,尊重他们,给予他们尊严,视他们为提高生产力的主要来源。为员工定出合理且清晰的目标,给他们实际的自主权,让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同时,在公司内部要形成共同的话语体系和清晰的企业文化。

每个员工都“被视为创意的源头,而不只是一双手而已”。

6,亲身实践,价值驱动

极力鼓励公司员工,让价值体系深入组织的基层。杰出企业都是在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中选择其一作为公司的价值观,如赚钱与服务,经营与创新,注重形式与不拘一格,强调控制与强调人的因素等。公司的基本价值观主要有:追求美好;完成工作的细节过程很重要,应尽心竭力把工作做好;团体和个人一样重要;优良的质量和服务;组织中大部分成员必须是创新者,而且必须支持大胆试错;不拘泥于形式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增加沟通机会;确认经济成长和利润的重要性。

7,坚持本业

在管理的过程中,许多收买合并的公司常常遭遇失败。最成功的往往是以单一技术发展多样化产品的公司。虽然有些公司借着发展多样化的产品或行业,可以稳定公司的经营状况,但是随意追求多样化,却会得不偿失。扩充后,与核心技术结合得越紧密的公司表现得越好。

8,组织单纯,人事精简

实行简洁的结构可以让责任更加明确化,避免由组织结构复杂导致的公司瘫痪。人员的精简随公司组织的单纯而来。作者提出了未来的5种组织形态,包括功能性组织、矩阵组织、任务团等。

虽然规模庞大,但都不是采取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9,宽严并济

卓越企业兼具集权和分权的特色。如前所说,它们让自治精神深入工厂或产品开发小组,另一方面,对于核心价值观却又坚持采取中央集权。

本质上反映了公司的中心方向与个人自主的和谐兼容。管理组织运用这个原则,有严格的管控机制,同时也允许成员自治和创新。

并非每个卓越企业都具备这八大特质,或是这些特质全部都如此耀眼,不过它们至少具有其中一项特质。

10,对《追求卓越》的批评

评论家批评本书把注意力集中于内部的组织创新,而没有把视野放到外部环境,没有洞见全球化市场布局、技术突变和互联网对大型公司所带来的革命性冲击。

另外,此书出版的10年后,即1992年,人们发现书中所选的43家杰出企业中,居然有十几家发生了财务危机。

彼得斯在这本书出版20周年之际,写的长文中给出过自己的回答,“没有永恒的东西。卓越只是一种静态的观念,而世界实在变化太快了。”

作为拆读者的我的认识是:如果想从现成的书里,直接找出一些理论而后直接运用于自己的企业,就希望成功,这样的想法是一种巨大的懒惰。如果直接复制就能成功,那么无数人复制以后都能成功,他们PK掉的是谁?市场总归是有限的,从竞争对手的人群里想要脱颖而出,注定必须表现出差异优势来。

11,本书番外给我们的启发

彼得斯原来是麦肯锡的顾问,对新的商业趋势和管理趋势有很多想法,后来他就成了一个著名的演说家。

有一天他受邀去做一个非常正式的演讲,以前他演讲都是即兴式的,凭他卓越的口才,就能够轻松应对一场演讲。但是,他这一次的演讲是一个非常正式、而且时间很长的演讲。他觉得,仅仅是靠过去那种口若悬河的演讲,不足以应对底下的听众,他就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他在酒店的便签纸上写下了一个企业如何走向卓越的八条路径。当他写下这八条路径时,他觉得还是不够,每一条里也有值得深化、细化的东西。他本来是只想在一张便签纸上写下来,但他发现自己越写越多。

当然,这场演讲效果也比较好。由于听众很专业,对他形成了某种挑战,同时他也做了充分准备,最后的演讲效果当然不错。但他还是觉得有很多遗憾,演讲完后他继续在这个提纲的基础上深化自己的思想,一个月后他发现他已经写了很多文字。再用了几个月,一本书就这样写下来了。再后来,就卖了上千万本。

这本书给咱们的启发是:学一门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当老师。逼着自己分享,大量的问题触目惊心的就涌现在你面前,过去你自己觉得很得意的、自圆其说的见解,一下子发现有问题了。

这就是假想物颠覆了你原有知识网络的稳定性,进入失稳的、不均衡的状态。直面这种状态,进入这种状态,而且要拥抱这种状态。

当你失稳不均衡时,你有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维护它的稳定性。当你试图去维护它的稳定性时,就必须要放弃原有的某些东西,同时要增加让你感到陌生的、甚至是全新的东西,融入到你现有的解释网络里。

学习的过程就是远离平衡态的平衡态 , 远离稳定性的稳定性 。

我们通常的学习不过就是进行知识和信息的无用囤积而已,只有当你想解决一个问题,而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没办法应对的时候,才会有明显的饥饿感和急迫感,也就是有一种强烈的期待。

这时候你原有的解释网络受到了撞击,受到了创伤,就会促发另外一种机制,叫知识的自我补偿机制。

这很像我们打网球、跑步的时候,会对肌肉形成微创伤,当你不断对它进行微创伤时,身体会调动自我补偿机制。所以经常打网球的话,常握拍的手臂就比另外一个手臂要粗,芭蕾舞演员的腿就比普通人的腿要粗。

这个过程跟知识的形成过程其实是一样的,因为遭遇挑战,有危机感,你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期待,这时很自然地会放弃原有的认知,新的认知就会乘虚而入,这才叫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求卓越》三七会拆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