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分解目标

期中考试孩子考了第30名(班上总共才40人),爸爸跟儿子说:“儿子,你使把劲,努力学,期末考试你如果能进前20名的话,爸爸就满足你一个心愿,啥都行!”爸爸的目标听起来还比较合理,没有直接要求进前10名,而是达到中等水平。

但是,这个目标不好,它在达成上有三个困难。

第一个困难就是目标太远。

到期末考试,考得好,爸爸才可以满足一个心愿,孩子在平常的学习中总是得不到及时反馈,每一天的努力好像都得不到好处。

行为主义说,一个行为想坚持下去是一定要有好处的,如果这个好处是在几个月以后、100多天以后才能够得到的话,行为就没法坚持下去。我们能不能跟一只小狗说,去练习把球找回来,一个月后给你吃肉骨头?

第二个困难就是目标设定得太高。

这个努力的目标其实很难达到,好像孩子需要每天都拼尽全力去学习,成绩才可以提高。但是“拼尽全力”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如果孩子第一天没有做到,那他心里就会对自己失望,内心会有些沮丧,他会想着第二天一定努力达到“拼尽全力”的状态。结果第二天又没达到,他在心里又给自己打了一个叉,孩子的努力行为如果每天都被打叉,那孩子就会觉得他做不到。如果他每一次挑战目标的行为都是失败的,他就会认为自己永远做不到,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第三个困难是目标太空洞,没有清楚的行为支撑体系。

看起来从前30名进步到前20名是很具体的目标,但是孩子到底如何才能达成目标呢?他可以通过哪些行为达成目标?如果行为体系没有建立好,而孩子心中只是抱持着这个模糊的提高成绩的目标,孩子反倒会没法安心学习,也不知道如何行动,那当然就没有办法取得好的成绩。所以,有些简单的目标,只是看起来容易接受,但实际上因为没有清楚的行为体系做支撑,完全没有达成的动力。

我们就要把学习目标拆分成多个层级小目标,每个小目标都不太难实现,每个小目标行为中都有及时的反馈,吸引孩子一点一点地去完成。

第一,一定不要把目标设定得太远、太长久,要有及时的反馈

可以把期末目标分拆成每天的小目标,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每天做50道口算练习,可以每天复习一篇前面学过的课文。并且记录每天每个目标的完成情况,让孩子得到及时的反馈。

第二,设定的目标一定要让孩子感觉稍微使点劲就能够达到

那位爸爸可以把目标换成:每天要巩固一课的生字,做到拼音、笔顺都正确,会写、会组词。每周下来,再复习整周巩固的生字。把这些作业列成一份清单,做完一项就打上钩。我们设定的目标,如果孩子通过努力都能达到,那就是好目标。

第三,目标一定不能空洞,要建立有效的支撑行为系统。

要分学科制订行为系统,保证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反馈,当孩子达到了那些行为小目标后,就会顺利完成那个最大的目标。比如把总名次提升的目标变成语文、数学和外语各科提升多少分。外语也是一样,把它细分为单词、课文和句法分别要达到什么目标,再把其中的句法细分到每一课的句法中,每一课的句法学习,可以分成三天完成:第一天读熟句子,了解句法结构;第二天会背这些句子,并标示出句法结构;第三天用这个句法结构变换内容,轻松运用。如果每一课的目标都达到了,那么期末英语的句法结构就能掌握得很好了。句法结构、单词、课文都掌握得好,外语成绩自然就好。如果外语、数学、语文成绩都好,期末的名次自然也会提升。

在每一天的学习中,不要让孩子总是盯着最后的那个成绩目标,而是要去完成每一项具体的行为目标,这样孩子才能有有效学习的驱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分解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