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我曾有过轻生念头

昨晚,我边哭边看完了《狗十三》。了解这部电影,是因为铺天盖地的影评。看完那些深沉的影评,我知道这部电影注定是要我用眼泪来见证的。

电影里的李玩没有产生过自杀念头,只是无奈的妥协成长了。

而我在16岁的那一年,曾有过轻生念头。但我几乎没有跟其他人说过这件事情,就算说了别人也会以为我是在开玩笑。毕竟,16岁的我有成绩,有相貌,有人追,看起来一切都挺不错的。

死亡在于我那时候的理解,就是解脱。

对于一个16岁的少女而言,全世界的动力来自于爱他的人,我们不懂什么叫做爱自己,只懂别人给予的爱。在乎的人不爱我,好像就没有必要活着了。

我承认,这种世界观很歪。但16岁,我只知道爱是来源于其他人,尤其是父母。

当时我成绩尚可,最后一次模拟考,全级100名内,但填志愿的时候,我跟家里发生了一点争执。我说我只填县重点,考不上我就去读技校,还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去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天醒来,我就被整个家族的人围在一起,她们说你为什么那么不懂事,要读技校,然后让我把县里其他几所中学也填到志愿表格上。我当时觉得很委屈,明明是你们说我考不上县重点就不让我读书的,我现在不填,所以就是我不乖了吗?我这不是为了乖而好好的听了你们的话吗?而且你们为什么不能对我有信心一点?

最后这场闹剧,以我爷爷哽咽的哭声、蹒跚的步伐结束了。我妥协了,然后以三分之差与县重点擦肩而过,去了其他中学,之后我上了大学,现在即将毕业。

我得感谢那个当时妥协了的自己,但却心疼那个不被理解的自己。

过了很久以后我才懂,父母有一半的话都是谎言,而且他们总会做最坏的打算。可惜年少的我们总是傻傻的相信了这一半谎言,而让自己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

这一半的谎言,产生最坏的后果是,我终于相信你们不再爱我了,而我也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我们开始去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比如坐在很高却没有防护栏的阳台上,比如吸烟然后用烟头烫自己,比如用刀片在身上制造伤口,反正都无所谓了。(我比较怕疼,就不敢伤害自己的身体,但我身边有人做过。)

图片发自App


我很庆幸当时的自己还有一堆好友,让自己没有那么孤单,并在几年后,终于理解了父母的用心良苦。

后来有一次,跟父亲讨论自杀这个事情,他情绪很激动,他说,那些自杀的人都是傻的,她们都没有考虑过父母会多伤心。

那一刻,我突然就释怀了。

16的我们,从父母眼中只看到我们,所以只为自己而想,却忘记了父母的眼中也只看到了我们。她们用她们笨拙的方式来爱我们,我们感受到了,所以妥协了,那些锋芒渐渐消失替代的是乖巧懂事。

这可能是我整个青春期最叛逆的一次,后面我学会了乖巧,学会了在父母说一些听起来就像谎言的话语时不插嘴也不相信。我不知道这样成长的自己是否是对的?但我想,现在的我也过得不错,所以这样子的成长也尚可。

但如果可以我希望父母能少点用谎言来爱我们,也别一直说为我们好。我们成长以后,自己会对自己好的。我们更希望,父母能自己对自己好一点,别为了省钱几年才买件新衣服、别为了几毛钱深夜加班。

22岁的我想说,如果能重来,希望16岁时父母不仅教会我们成长,也教会我们学会自己爱自己,而不是总期待着别人的爱而妥协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16岁,我曾有过轻生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