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学习力(一):课程主题&父母“心法”

提高孩子学习力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不断地、随时随地地、快速高效地学习。那种依靠在学校时学到的知识就可以应付一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鲁登斯坦(哈佛前任校长)

唯有学习力,才能让孩子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力》,by 哈佛教授,柯比(W·C·Kriby)

前一阵参加了一个提升孩子学习力的工作坊。这一整子抽时间慢慢整理笔记(在职的二宝妈表示,挤时间码字很困难-_-|||)。

笔记较长,分几次分享。

先列一下课程的几大主题:

  1. 7到12岁孩子的十大关键特征(先要了解,才能应对)

  2. 孩子不喜欢学习怎么办?——学习动力深度解析: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3. 学习动力系统之五大问题分析:订目标、作业拖拉、迷恋游戏、讨厌老师、焦虑

  4. 解析学习能力系统——学习系统五大内容: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复习、考试

  5. 解决父母头疼的四大学习能力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偏科、不会制定学习计划

  6. 如何提升孩子的四大学习能力:时间管理、阅读和写作、记忆力、思维能力

  7. 学习力之四大态度系统:自控力、意志力、自信力、抗逆力

父母的作用

学习坊从“道”和“术”的层面都做了介绍。核心是下面的五点。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记住了下面的“心法”,在具体应用方面,千变万化的场景,都可以把握。

父母的作用

  1. 给孩子情绪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孩子是用感觉,即情绪、情感去学习的)
  2. 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 指导与引导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4. 陪伴和协助孩子应对挫折和失败
  5. 过滤负面影响,强化正面优势

絮絮叨叨写了一个开头。剩下的篇幅,先放上第一大主题:7到12岁孩子的十大关键特征——第一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勤奋vs自卑。
埃里克森八阶段.jpg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6~12岁的孩子,处于勤奋 VS 自卑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核心问题是:与别人相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重点:孩子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这个爱好来获得勤奋感和小成就,通过小成就获得能力感。

当勤奋超过自卑,能力感就形成了。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勤奋感,或者过度勤奋,都不是好事。

有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以后,就把兴趣班全部停掉,只保留了语数外学科班。这样会让孩子把所有的成就感全寄托在学科成绩上面。一旦成绩不是很理想,他就会有很深的挫败感。

当孩子在学业上受到挫折,又没有一项兴趣爱好来支撑,他就会形成一种自卑感,对自己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学习失去兴趣,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

有些孩子过度勤奋。比如学校搞体育运动会,大家都在准备比赛,有孩子还在一边埋头做奥数题(有的家长可能会很羡慕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他唯一的价值感就来自于单一的学科评价。

当孩子过分重视在学业上的表现,这也会影响他将来对工作的态度,认为工作是唯一能够证明自身价值的事物。

这样的人长大后,可能在职业上也能获得很好的成功,但是通常会活得很累,幸福感低,因为他不断需要外部评价、需要社会地位等来肯定自己。一旦受到挫折,或者退休了,就会有很深的挫败感、和无价值感。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特征:你问他考试考得怎么样,不管多差,他都会说:XXX比我还差。

通常父母的反应是:你怎么不跟那些比你好的人比呢?

其实,孩子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这是潜意识,即孩子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是为了获得勤奋感,证明自己还是不错的。如果和比自己好的人比,就会有挫败感。

所以,自卑感和挫败感常常来自于外界过高的期望。


提到埃里克森,顺便也温习了一下:1.5到3岁是建立自主感(我能独自行动吗),3到6岁是主动感(我能成功的执行自己的计划吗)。

虽然我一直没太搞清楚这1.53岁、36岁两个阶段有啥大区别,不都是建立自信嘛。

总之记住,一岁半到六岁给宝宝,最重要的就是:要给他自主的成就感。

现在的弟弟正好处于这一个阶段,什么都喊着:我来、我来。通常,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都会允许他亲手来做,即使犯了一点小错误,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有机会做征服性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她是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情的,从而建立自信。


还有一个重要的阶段是12岁到20岁,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VS 混乱(关键问题:我到底是谁?)。

很多孩子一直成绩不错,到了初二到高二,成绩会一下子下来,需要找心理咨询师。这一阶段的孩子,他们开始思考人生,思考活着的意义,他们学习的动力产生了动摇。

在12岁以前,很多孩子还是为了父母而学习的。12岁以后,孩子的自我开始发展。如果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就会觉得什么都是没意义的,当然也包括学习。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提高孩子学习力(一):课程主题&父母“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