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4周易与效应(73-75)

73、 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消费者实际收入不变时,某种商品价格变化使得消费者选择该种商品的替代品,造成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我们知道,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或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周易中的爻与爻,是存在着交往、交流与交换关系的,假定把用于交换的爻当作商品,那么不同的爻也就有了不同的价值与价格,不同爻之间的互相替代,好比不同商品之间的替代,这就产生了替代效应。

爻与爻之间的替代,有多种形式,如数的周流、爻位的变更、爻时的变化等。替代一是看能不能替代,二是看要达到什么目的,比如说商品之间的替代是为了保持实际收入不变。爻与爻之间的替代也是有目的的,主要就是为了卦体的稳定,卦体的稳定就好比是实际收入不变。

通过数的周流实现替代的例子如屯卦。屯卦是一个局部失衡卦,屯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初爻是大君,五爻是一路强大的侯国,矛盾集中在初与五,初爻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卦体的稳定,五爻则有篡位的意图,按照一般情况,初爻应当是与五爻发生正面冲突,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实际上初爻既要保持爻位不动,又让爻内的天数至三,加强三爻的力量,三爻变成阳爻以后,就与五爻互衡,抑制住五爻至初的倾向。初爻的这个选择,爻辞上就叫“利居贞”,这可以说是初爻让三爻替代自己,实现了卦体的稳定。

通过爻位的变更实现替代的例子如蛊卦。蛊卦是个整体失衡卦,蛊卦的天道是庚甲辛己癸壬,初爻的爻辞是“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所谓“父”就是二爻甲,强大的二爻阻塞了初爻在人道上的出路,也使卦体不稳,这就是“父之蠱”。如何应对这个“父之蠱”呢?这就是“有子,考無咎”,初爻为庚,庚之“子”就是三爻辛,辛是一个阳爻,在这种情况下,庚便成了辛的“考”。初爻让三爻替代自己支撑卦体,卦体就可以保持稳定。蛊卦变临卦是一次特殊的卦变,三爻辛变丁以后成了临卦的初爻,这就是蛊卦辞说的“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通过爻的时变实现替代的例子如师卦。师卦是个局部失衡卦,师卦的天道是丙乙己丁甲戊,强大的二爻压向初爻,因此初爻的爻辞是“師出以律,否臧兇。”在这种情况下,初爻选择的是在原位保持不动,静待时间的变化,师卦变比卦是个特殊卦变,比卦的天道是壬己辛甲癸庚。师初还是比初,只是师初为丙,比初为壬,比初的爻辞是“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这个变化,换来的是比卦的稳定,比卦虽然还是局部失衡卦,但由于初五之间是个“天地相悖”,因此比卦是一个动态平衡卦。

六十四卦中有一个兑卦,“兑”字就是交换的意思,兑卦是一个局部失衡卦,兑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由于初五之间是个“天地相悖”,所以兑卦还是一个动态平衡卦。兑卦的问题不在不稳定上,而在于诸爻的通达上,四爻讲“商兌未寧,介疾有喜。”兑卦二四互衡,四爻的来龙是上爻辛,去脉依据天道是初爻癸,依据人道是五爻甲,初与五都是阳爻,所谓“商兌未寧”是说二与四虽然都是阳爻,但同是阳爻未必等量。即便是等量,二爻庚还占有天时上的优势,所以二爻通过上爻实现与四爻的交换一时还难以平静下来。所谓“介疾有喜”是说四爻的去向遇到了困难,这就是以阳临阳,但是五爻甲一旦激活,就会反了回来,反回来的结果就是四爻壬变丙,上爻辛就会变丁,由四至上就是一个“阴阳和合”,这就是“有喜”的原因。兑卦有交换,也有替代,不是爻位的变更,而是数的周流与爻时的变化。

周易中爻与爻的交往、交流、交换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替换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这种替换包含着商品的替换,但又不归结为单纯的商品替换,它有更广泛的意义。假如商品替换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保持实际收入不变,那么商品替换就有可能影响实际收入,使得实际收入贬值或升值。兑卦的替换就不是为了卦体的稳定,而是诸爻的通达,通达与稳定是一个矛盾,它们之间也有替换,有的时候是牺牲稳定换取通达,有的时候又是牺牲通达换取稳定。

75、苏东坡效应

宋代诗人苏东坡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往往要更为困难。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这种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苏东坡的原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认识确实有一个认识“自我”与认识客观现实的区分,但这与观察现实应当客观全面是两码事,把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为“苏东坡效应”是不准确的。

卦体六爻是一个整体,六爻可分为三个“对立面”,即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还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爻为一个层次,二三四五爻为一个层次,上爻为一个层次。对卦体的观察,无论是站在卦体以外的某个视角上,还是站在卦体的某个爻的立场上,总是不可能完全看到所有爻的,例如站在卦体的外部,面对二爻,那么就是二爻为完全可见,初三上五爻为部分可见,四爻则为完全不可见。再如站在初爻的立场上,那么二三四五爻为部分可见,上爻则为完全不可见;站在二爻的立场上,初三上五爻为部分可见,四爻则为完全不可见,如此等等,这就是说,在静态条件下,人们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可以看到所有爻的。要想看到所有爻,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卦体不动,观察者围着卦体转圈,横转、竖转,直到把所有的爻都看完。另一个是观察者不动,让卦体旋转滚动,也是直到把所有的爻都看完,这样才能对卦体得到一个完整的认识,否则就会犯静止的、片面的错误。

为了获得对卦体的完整而全面的认识,六十四卦基本上遵循了上述两种观察的方法,或者是卦体不动而观察者动,或者是观察者不动而让卦体动。

卦体不动而观察者动,我们可以用屯卦为例,站在屯初的立场上,感受或观察到的就是“磐桓”,站在屯二的立场上就是“屯如邅如,乘馬班如”;站在屯三的立场上就是“即鹿無虞”;站在屯四的立场上就是“乘馬班如”;站在屯五的立场上就是“屯其膏”;站在屯上的立场上就是“乘馬班如,泣血漣如”。立场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感受也就不同,这就叫步移景换。

卦体动而观察者不动,我们可以用乾卦为例,假如是观察者站在卦体的外部面对二爻,这时对初爻的观察得到的印象就是“潜龙”,“潜”字言其在下,虽然存在,但还是观察不明;如果是初爻自下至前来到了二位,完全暴露在观察者的视线当中,这就是“见龙在田”;如果二爻自前至右来到了三位,那么这就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终日”就是“日终”,“夕”是傍晚,这是一个由明至暗的转折。这时候观察者依然不动而让卦体逆时针旋转,那么就可以看到乾卦的背面也即四爻,再继续旋转就可以看到五爻。假定这个旋转不停留,那么接下来就是原来的二爻又来到了二位,但是五爻面临的是一个拐弯,这个拐弯就是至上。这个方法就是把所有的爻都旋转到二位,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样也能获得对卦体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

六十四卦的叙述,表面上是初二三四五上,这里没有什么观察到与观察不到的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例如艮卦卦辞讲“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为什么卦辞要这样讲呢?原来艮卦是个局部失衡卦,艮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四爻为“人”为“身”,站在这个卦体的外面面对二爻,那么就看不到四爻,这就是一个卦体不动、观察者也不动的例子。

苏东坡的诗说明观察不能只站在一个立场上,也不能只从一个角度,而应当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这样的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而完整的认识。这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不只是适用于对客观事物,也适用于观察者自身。认识确实有一个认识“自我”与认识客观现实的区分,观卦爻辞中有“观我生”与“观其生”,“观我生”就是认识自我,“观其生”就是观察他人。认识自我与认识客观现实确实也有个难易问题,如果说认识客观事物是“正观”,也就是正面观察,那么认识自我就是“反观”,反观好比照镜子,镜子里的影像是反着的,这就需要调整、校正,而调整、校正又常与本人的好恶有联系,好比阿Q就怕别人说疤、光、亮,这就是认识自我要比认识客观事物更难的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1-04周易与效应(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