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的经济学课039

价格三个作用:一是传递关于稀缺的信号,二是能够指导生产,三是能够做出奖惩,能指导人们对商品的分配。有钱的人多拿,没钱的人少拿,对于这点,有些人情感上似乎难接受,其实人的情感对于理解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一、价格只能在具体的交易中形成。

要真正理解价格的起因和根源是不容易的。对一个物品的买卖,通过许多一对一的交易,不同的讨价还价的过程之后,可形成一个平均价格。那么是否可以说,有一个第三者例如政府,宣布此物品的一个价格,所有的交易者依此进行交易,不就省了很多讨价还价的成本,同时也不会出现交易价格和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吗?

错在颠倒了因果关系,在每笔交易中,价格是由每个人发自内心,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最后达成的一个经济行为。没有一宗一宗具体的交易,何来汇总的平均价格?许多人讨论价格时,其实忘记了价格真正的本源,他们以为价格是一个可以随意控制的指标,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说如果控制不了温度,那么就要去控制一下温度计,但有的人会说,控制不了价格,就要去控制市场的机制。

二、富人不能优先享受,人们就不会对价格作出反应。

人们喜欢价格能够传递信息,能够指导生产的作用,但对于价格能够分配财富的作用,则总是有所保留。人们经常会说,有钱人先享受稀缺的资源,那穷人怎么办?比方打不到车,经济学的解决方案是出租车应涨价,而大家的直觉反应是:那穷人怎么办?有钱人可先打到车,可以先做心脏搭桥手术,可优先登机,可上好学校,可买到好房子大房子好地段的房子……这时就会有人问:穷人怎么办?这样的质问,掷地有声,让人不敢回答。其实倒过来想,如果有钱人不比穷人享受更多优先的待遇和特权,那么他们为什么折腾成一个有钱人?为什么去努力,去奋斗和创新呢?

三、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挺动听:既要把饼做大,同时也要把饼分匀。这误解了做饼和分饼的逻辑关系,实际上是怎么分决定了这饼能够做多大。

中国30多年前的土地改革,就是对农民讲:你只要向政府交纳一定的收成,剩下的都归你。这样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过去同样的一块地,甚至不能把人养活,更不能把人养好,而现在我们的粮食太多了,不仅能把人养好,还能腾出一大片土地来,满足工业化城市化的需求。这是有形的土地的例子,怎么分收成决定了土地能长出多少粮食。

还有无形的,关于知识产权的例子,就是美国著名的《拜杜法案》。美国政府也一直支持高校的科研活动,政府和高校的科学家之间是一种简单的雇用关系,政府提供资助,科学家搞发明创造,最后去申请了专利,就算交差了。之后,科学家又提出申请下一笔政府的资金,搞新的发明创造,然后又是新的循环。这样的结果是大量的科学发明躺在专利局里,没有转化成商用或民用。在1980年美国的两位参议员,一个叫拜一个叫杜,提出和通过了《拜杜法案》,意思是说,政府过去资助的所有这些科研项目,其知识产权仍然归政府所有,但是它的商业开发权,科学家或科研机构可以选择拥有,他们可以去开发利用,开发完后收益归这些机构。这是一个新的分饼游戏,一旦有了这个制度安排,科学家搞科研的积极性就不一样了,搞科研的方向就不一样了,它带来了今天美国科技的蓬勃发展。

即价格的指导分配的作用,或者说奖惩的作用,是三个作用中最重要的。

如何分饼会决定饼能够做多大。

20180611

你可能感兴趣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