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结合

  最近一直在备写四年级的课程,在备写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也有一些困惑百思不得其解。在20分钟的微型课的设计中,课文的解读如何与单元语文要素进行一个很好的整合。如四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中引导学生借助资料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一节微型语文课中,两者皆顾显然是不可取的,只设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似乎课文的设计就没有了深度,而仅仅关注立志却又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撇在一旁。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取舍,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

  最近在吴忠豪教授的讲座里,终于得到了解决的办法,之前的困惑和迷惘,终于有了前进的方法和解决的思路。吴老师的讲座每次都让我受益匪浅,他纠正了我在备课中的一些误区,也坚定了我在备课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创意。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要素它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须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这一个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就叫做“语文要素”。它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

  在统编版教材中,教材以单元的形式对这些语文要素进行了集中的学习和训练,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进行螺旋上升的编排梯度。从小学三年级起到六年级总共设计124个语文要素。有时候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要好几个,应该怎么样处理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备课的时候,如何在一篇课文里处理不同语文要素教授。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设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在课文教学的设计中,如何交给学生批注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批注进行阅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一节课堂之中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取舍,如何选择,在吴忠豪教授的讲座中,有了明确地标准。

二、抓重点,不平均使用力量

  在统编版教材中涉及到的语文要素,有语文知识类的陈述性知识,这类知识只需要学生认识、了解即可。还有一类如方法策略性知识,这类知识需要学生学会方法,灵活运用。重要的语文要素需要重点教学,如方法策略、图像策略(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有多个语文要素的单元可以选择较为重要的要素进行落实。

  如六年级走进鲁迅这一单元,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在四五年级教材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训练(理解难懂词语——理解难懂句子——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针对这一学情,应将本单元的学习重心放在“借助相关资料”上。

  怎么针对语文要素开展教学,应当以课程标准为参考,学生当前的阅读能力为起点进行设计。各学段应重点培养的阅读能力不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从课标和学情两方面考虑,从多个语文要素中重点培养能使学生受益一生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平均使用力量,并非等量齐观,什么需要教师们不需要教。教师需要进行判断,各年级阅读课教学切记零起点:

    1.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阅读习惯,反复操练,形成学习习惯。随着学生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对学生的自学要求也应逐步提高。如三年级的学习就应放手让学生将每一篇课文的生字词自学完成,形成习惯,每一篇课文都去积累一些有新鲜感的词语句子,养成习惯,在日后学习中反复操练。四年级每篇课文都要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能对课文提出问题,对精彩之处做出批注;五年级能自己收集资料,解决一些疑难、批注,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自学来体会。我们各年级的教学都不是从零开始的;

    2.教学起点从检查自学结果开始,对个别需要解决的疑问适当指导。语文教学应当从单元要素出发,运用已有的学习基础加强对单元要素的指导;

    3.进行重点集中在单元语文要素的指导;

    4.加强基础性语文目标的训练;

    课堂教学切记从生字词抓起,课文一定要抓重点,每个学段抓重点,每个单元抓重点,但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以依据重要程度(课标和学生影响来判断)进行取舍。

三、重在养成习惯

    学习方法不是通过一次实践就能掌握的,现在教材每个单元一个或几个语文要素,但其实有些语文要素是需要贯穿整个学期,甚至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一种方法经过21次反复操练可以形成习惯,经过90次训练可以形成稳定的阅读能力。对于一些重要的语文要素(阅读方法策略、写作方法)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让学生养成对这一语文要素的习惯,形成自动化的学习习惯。

四、围绕语文要素进行教学设计

    在这一部分中,吴忠豪教授指出了我们现在教学中,对语文要素使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进行修正——围绕语文要素进行教学设计。吴老师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为例,指导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切实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开展教学,而不是“穿新鞋,走老路”也不是“阳春面加浇头”。从“勾圈画新鲜的词语”到“分享交流”引导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行为(可以关注哪些词语、可以分类着积累、可以积累四字词语),然后由词语到句子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自己写不出来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写得具体的),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当学生开始寻找自己的表达与课文的表达的不同之处时,开始关注作者用词写句的经验时,孩子的语言质量开始迅速提升。围绕语文要素去设计才能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用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