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也是技术活——《曾国藩》第十八课

辞职也是技术活——《曾国藩》第十八课

       在皇权社会,大臣们功高镇主的结局多半是悲剧。我们有听过太多这样的故事,远的如汉高祖刘邦诛杀给他打天下的异姓王,近一点的有朱元章当了皇帝后铲除手下大将。这也应了那句话,可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所以对一切威胁到皇权的因素,要及早消灭干净。功劳大到封无可封,那就让他消失。这就是权力游戏的规则。

        曾国藩是一个文臣,但他有本事,外行人做成了内行人没有做成的事业。他帮清朝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挽救了大清朝,立下了不世之功。他在当时已经成了一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一位大英雄。他十年的辛苦付出,用泪水和鲜血培养起了自己的湘军势力。这股势力大到已经可以左右清朝的生死存亡。如果他是一个枭雄,他可以做到取而代之。好在他骨子里做圣人的理想一直在成长着,他也看到了朝庭的不安、猜忌、打压。兔死狗享的权力游戏要继续上演,而他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为了他的理想,他选择了激流勇退,可怎么退出,像之前咸丰帝时直接撂挑子走人的事一定是不能干了。朝庭正等着抓他的辫子好将他一击到底,已经完成了认知升级的曾国藩是不会再那样冲动了。何况他身后整个湘军系的兵马及官员都会受到牵连,如何能做到全身而退,还是个技术活。

        身居高位,每一次进退都是各方利益的一次再平衡,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无权无势的在藉侍郎了。有了要退出官场的决定,曾国藩面对朝庭的施压,做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他早就找好了接班人。这是他能全身而退的关键点,一个朝庭和湘系人马都认可的接棒者。

        记得早些年在公司做管理培训时,一位老师就讲过,要想职位进阶,不只要工作有业绩,还要培养出一个接棒着,只有这两项都做好了,上司才能放心给你换位置。这是大公司里的升职法则,特别是那种很成长型大公司,培养接棒着很重要。之前听到有的公司有后备干部之说,在现代的企业里,关键岗位上多数都是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在交流。看来这自己培养好接棒者不但有利于升职,也有利于辞职。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培养就体现出了他的先见之明。特别是在天京决战之前,皇帝迫于现实压力给了他实权,在对战场有了绝对掌控权之后,他将多年培养的李鸿章安排成了一省巡府,并由李鸿章组建了淮军。这一步棋为他战后退出打好了基础。他要去追寻他的田园梦想,李鸿章则可以顶上来保护住留在官场的湘系人马,手里还有一支淮军可以用来稳定局面。这不得不说曾国藩的深谋远虑。他没有做皇帝的想法,也没有拥兵自重。虽说他平了太平天国后就主动载掉了自己的湘军,那时的他也不是任朝庭宰割光杆司令。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识人是很准的。不像沈葆桢、左宗棠那样看风向不对就背后下黑手的绝无良心科的高人。有了曾国藩的精心布局,李鸿章又全力配合,在湘军系新旧两代领军人物的权力交接很平稳。曾国藩做到了既给朝庭保全了脸面,也保全了湘军系的官员的人身安全,没有给朝庭清算湘军系人也留下机会。这才是曾国藩的神奇之处,他做事认真细致,能从全盘考虑,照顾到了各利益,最后出现了皆大欢喜的结果,没有出现各方利益团体间的剧烈冲突,真得是很难得。

        细数皇权时代为皇帝立下大功的那些大功臣们,不是自已造反了就是被皇帝灭门了,真正能得善终的屈指可数。曾国藩放弃了权力,但他依然能平衡了各方利益,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跟随他征战多年的部下,让每个人都能善终,不能不说他对势和利的把握精准,对人心、人性的理解透彻,无怪乎他身后被尊为文正公。

你可能感兴趣的:(辞职也是技术活——《曾国藩》第十八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