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诗经——东门之枌

诗经——风——陈风——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枌(fén):木名。白榆。

栩(xǔ):柞树。

子仲:陈国的姓氏。

婆娑:舞蹈。

榖(ɡǔ):良辰,好日子。

差(chāi):选择。

南方之原:到南边的原野去相会。

绩:把麻搓成线。

市:集市。

逝:往,赶。

越以:作语助。鬷(zōnɡ):会聚,聚集。迈:走,行。

荍(qiáo):锦葵。草本植物,夏季开紫色或白色花。

贻:赠送。握:一把。椒:花椒。



东门种的是白榆,宛丘种的是柞树。子仲家中好女儿,大树底下婆婆舞。

良辰美景正当时,同往南方平原处。搁下手中纺的麻,姑娘热情婆娑舞。

良辰佳会总前往,屡次前往已相熟。看你好像荆葵花,送我花椒一大束。


东门之枌。枌,树名,即白榆。东门,在诗经中经常出现这个词,曾以东方为仁解过东的意思,而此处是实指还是虚指,不得要领。其实我的理解,诗以东方为题,应是行仁道,以美之。

全诗三章,与陈风的上一篇宛丘,互为姊妹篇,其格式与上一篇也较为相似,而诗文中也用了宛丘这个词,来有婆娑表巫舞意。但古今学者多不有同见解。

诗全文用赋,其字面意思非常明显的男女之情。

第一章第一句,东门之枌,宛丘之栩:枌和栩都是树名,直描景色与地点,即东门处的白榆,宛丘种的柞树。这里又一次见到宛丘,在宛丘一文中解释为四周高中间低的土丘。也一直有所怀疑这是不是一个地名,它的作用是什么,多次提及,是不是陈王行巫舞之所,有特殊的含义。

第一章第二句。子仲之子,婆娑其下:婆娑,这里指代舞蹈,考虑是在宛丘,所以解为巫舞。子仲之子,是指子仲之女。其下,指代上一句的两种树。

第一章就是一段写实,说子仲的女儿在东门和宛丘的树下跳舞。

第二章第一句,穀旦于差,南方之原:这前半句有些难解。旦,指晨。穀,良,好的意思。穀旦就是美好的早晨。差,这里指选择。那么前半句的日子就是选择一个良晨。南方之原,直解为南方的平原处。选择一个早晨去往南方的平原处。

第二章第二句,不绩其麻,市也婆娑:不绩其麻,这里当时女子的活计,制麻布,就像葛覃中的女子一个,制葛布。那么前提是不绩,也就是不去干活了。市,指街市,那么在街市上跳舞。结合上一句,选择一个美好的早晨,一起相约去南方的平原,这天你也不要去干活了,我们一起出去玩吧。这就是作者以男子的角度来邀约一位女子出去玩的场景。这个女子是谁啊,子仲之子!

第三章第一句,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这里的逝是聚集、聚会之意。越以鬷迈解释说是去的次数多了或者是去的人多了。

第三章第二句,视尔如荍,贻我握椒,作者终于说出心声了,他作这一切是为什么呢,视尔如荍,就是看这个女子就像锦癸花一样美丽,他喜欢这个女子。而女子同样也喜欢作者,即贻我握椒,礼上往来之意,互相爱慕之情。

诗之大意如此,那么,我们回头来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只是男女的一次偷偷约会吗,当然不是,要不然怎么能够如此大张起鼓。全诗应该是在描写一个节日的气氛,例如三月三的上巳节。当然,也有学者能过宛丘之语证明过这就是在描写上巳节的情景。而上巳节在当里就是情人节的另一个词,喜欢可以去查阅一下相关资料。那么,对于文中的情景就不会有过多的不解之处了。

诗序说,东门之枌,疾乱也。幽公荒淫,风化之所行,男女弃其旧业,亟会与道路,歌舞于市井尔。

诗序从国之大义的角度来注解本篇,以男女之弃业而言幽王之无道,继而刺幽王,与宛丘刺巫舞相同。

当然也有认为本篇是刺巫女之篇,以婆娑之舞而而讽刺当时的巫风。东门外长着白榆树,宛丘上头有昨木。子仲家的女巫,在大树下面婆娑起舞。等到了降神的吉日良辰,大家相聚在青青草坪在南郊之原。子仲家的女巫不绩麻线不作工,穿起了祭祀衣服把舞跳。吉日良辰快结束了,子仲家的女巫背着铁锅准备远行回家了。看着盛装打扮来祭祀的子仲家之女像锦葵花一样,她赠给我一大把降神的供物花椒,以示吉祥。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东门之粉》这首诗:这首诗十分清晰、明白、生动地记述了陈国一幕降神巫术祭会的场景,反映陈国巫风之兴盛,并不是一般的的男女相会而歌舞之诗。

当然,更多的解为男女在上巳节这天的欢愉的场景。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中的诗经——东门之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