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篇: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

图片来自网络

汉寿亭侯关羽关云长,为了帮助老大刘备扩大底盘,带领兵马,去踢长沙太守韩玄的场子。结果遇到了老将黄忠,忠心耿耿,武功高强,一时不能取胜。幸好冒出个魏延来,杀了韩玄,献了城池。按说这事儿该记个一等功的,没想到结果却是这样:

“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最后,刘老大求情,说你现在杀了他,以后就没有人来跟着我混了。诸葛亮又吓唬了魏延一番,说,小赤佬,你在这消停儿的,要敢装犊子,我整死你就是个玩儿。魏延喏喏连声而退。

到后来,秋风五丈原,孔明归天的时候,魏延果然造反。幸好诸葛亮临死之前,留下了一条锦囊妙计,让杨仪忽悠魏延连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禁不住忽悠,真的连喊了三声,结果,马岱在后面手起刀落,斩杀了魏延。

锦囊妙计应该是诸葛亮发明的,把计策装进华丽的皮囊里,无形之中增添了很多神秘和高明的色彩。不过这条计策怎么也看不出有多神秘和高明,跟现在那些不谙世事的初中生、高中生打架的时候差不多:你愁啥?瞅你咋地?再瞅一个试试?

不过,事实上,魏延的反骨是诸葛亮给安上去的,也可以说,魏延其实是被诸葛亮逼反的。

《三国志》记载: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魏延败在这句话上了。一般来讲,当国家危难之时,能够说出这样话的人,应该是一个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人,至少也是一个爱国者。但是,魏延说这句话,就有要代替诸葛亮的意思,有造反的嫌疑。

魏延每次出兵的时候,都想自带一万兵马,跟诸葛亮兵分两路,在潼关会师。其实,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注意,如果诸葛亮采纳了,那么北伐成功指日可待了。可是,诸葛亮太小心了,就像司马懿评价他说的“平生谨慎,不肯弄险”。他屡屡拒绝了魏延的建议,最终六出祁山都以失败而告终。

可是,魏延的这些好的建议却引起了诸葛亮的怀疑,认为魏延有反心,因此,在临终的时候,把兵权交给了杨仪,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还说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兵马不必管他,自己行动。

这其实是把魏延往造反的道路上推,杨仪和魏延两个人势同水火,不能相容。作为统帅的诸葛亮并非不知道这一点,却偏偏把兵权交给杨仪,让魏延给杨仪断后,这一步棋实在不高明。

就是这样,魏延也并没有造反,而是率所部直接南归。他只是不想听从杨仪的指挥,更不愿意给杨仪断后,直接班师回朝了。《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这样评价魏延:“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他不是向北投降曹魏,而是向南撤,只是想杀掉杨仪等人,平时诸将素来不赞同他,他还是希望众人能推举他代替诸葛亮。他的本意并不是要背叛!

相反,诸葛亮临终托付大事的杨仪,却对费祎说过:“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丞相去世的时候,我要是带领全军投降曹魏,能像现在这样寂寞失意吗?我没有那么做,现在很后悔啊!

可见,诸葛亮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6篇: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