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如果我只看到痛苦,我的心难免会被乌云所笼罩,被绝望所吞没。

让梦想中的世界通过我们的转变得以实现。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我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

用唯心主义的话说,万物都是内心的投射。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因为是非的标准需要权威来界定)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引导对方说出理由,而用心理解为什么他会这么说。

非暴力沟通需要: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希望变得更好,才会批评)

即便处处倡导男女平等,但是在实际中才会发现,男女平等只是概念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对于妇女来说,尤其如此。长期以来,妇女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一旦把照顾他人当作最高职责,她们也就会倾向于忽视个人的需要。

“36年来,我一直在生你父亲的气,我认为他不在乎我的感受。我终于意识到,我从没有和他说我想要什么。
(很多人都是这样吧。明明不说自己的需求,却说对方什么都不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表达指令更是如此,只有说明白具体要求,别人才能做的更好

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

我们感到沮丧是因为我们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面对他人,不评论谈感受,面对自己,谈期望不评论。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a)观察,(b)感受,(c)需要,和(d)请求。

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

“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给他人反馈是在节约而非浪费时间。

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倾听预防潜在的暴力,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如果听的人很烦,说的人一般也会觉得很无聊。打断别人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

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想被人当作负担。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

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

越是能够倾听他人,也越有机会被倾听。

一旦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会发现彼此相同的人性。

给自己时间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冲突的双方都能充分表达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得到对方的理解,那么,双方的需要通常可以同时得到满足。至少,他们可以求同存异。

如果以惩罚为目的,很多事就不能圆满解决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运用强制力是出于防卫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惩罚对方,有的时候孩子拒绝做一件对他们有益的事情,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在父母的压力面前屈服。

如果我们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孩子可能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但这样做难道不是在鼓励孩子用暴力来解决冲突吗?(当我们拒绝一件事的时候,最好不要让该事件出现)

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惩罚来使人们认识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很可能适得其反。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无益的知识,这些知识来自善意的父母、老师或别的人。由于这些教诲看起来是那样地天经地义,我们也就不再去探讨它们的合理性。(确实是,很多知识只是机械的灌输,从来没想过他们的用处和意义,当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接受了几十年的常识,是错误的,那个时候,懊恼,骄傲,欣慰等等情绪都会上来。当然,这个过程是无比幸福的,因为这是你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是别人告诉你的。)

观察是不可能变更的事实,评论是带有自我情绪观点的。

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无所适从。我们内心中也许有一种声音说,“我想这样做”;但又有一种声音说,“不,你不应该那样做”。这样,我们就陷入了僵局。沮丧意味着,我们不了解自己的需要——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

可以用这个模式来分析自己:为了照顾孩子,我放弃了工作,留在家里(观察);我有点心灰意冷(感受),因为我看重成就感(需要)。我想,我现在也许可以去找份兼职(请求)。”
当我想到上班的事情时(观察),我好害怕(感受),因为我要确保孩子们能得到很好的照顾(需要)。我想,在上班时,我需要一位好保姆来照顾他们。下班后,我还要确保有时间和精力好好陪孩子。”

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

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

用非暴力沟通代替诊断,布伯的观点是,个人的成长是通过与他人的坦诚交流来实现的——在交流中,彼此能够自由地表达内心的软弱。

分析与倾听(这两者确实很难区分啊)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三个部分: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在听到别人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也许会觉得别扭。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那么好。我们甚至会担心别人对我们有所期待——特别是老师或经理试图通过赞扬来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此外,我们还可能担心在将来失去别人的赏识。

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很感激这本书,虽然不至于多么实用,但是对于我以后的生活,我会尝试着使用书中的方法,尽力的倾听,理解,明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人,我将在书中看到的一些选择,使用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用的并不熟练。我还是按照以往的方式在说话,交谈,倾听。即使努力去理解,还是有些困难。书中的道理很简单,但是真正用起来,还是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慢慢去适应的。 这本书也让我发现了自己以往在与人交流中的一些失误。我总是急于评价或者分析。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用精准的分析和请假帮助别人走出困境,却忘记了他们究竟想要什么。这或许也是每一次的交流都不欢而散的原因。 非暴力沟通,要观察事实,表达感受,理解需求,提出需求,避免惩罚,适当赞扬,这都是在生活中需要常用的技巧和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