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

为什么要跟柳比歇夫学习时间管理

我们通常认为的时间管理,就是能用同样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事情。

柳比歇夫是前苏联科学家。他用一生的时间做出了大多数人一生无法完成的事情。作家格列宁在柳比歇夫传记《奇特的一生》中说,柳比歇夫一生完成了70多部著作,因为这些著作众所周知的价值,所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柳比歇夫涉猎的范围也很广,包括科学史、农业、昆虫学、哲学、动物学、进化论等等。他收集的有关跳蚤的标本,竟然比动物研究所还要多出5倍。

柳比歇夫是怎么做到的呢?格列宁在《奇特的一生》总结说,柳比歇夫的秘诀好像很简单,那就是:

记录时间。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在他著名的《卓有成效的管理》中就告诉我们,要想成为有效的知识工作者,就要管理时间,管理时间首先要做的,就是记录时间。德鲁克说:“每一位管理者的时间,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浪费掉的。表面上看每一件事情都非做不可,但实际上却毫无意义”。他还说:“如果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时间是怎么消耗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时间管理有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记录时间。可以简单回想一下我们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到了晚上,能够想起多少?能够回想有多少时间用在工作上,有多少时间是被浪费掉了?一天上了8小时的班,与一天工作了8小时不是一件事。那么,柳比歇夫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柳比歇夫如何记录时间

柳比歇夫记录时间的方法看上去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我从《奇特的一生》列出了下面的表格,可以看看他记录时间的方式

柳比歇夫时间记录.png

柳比歇夫记录时间,无非是把做了什么,什么时间做的,做了多长时间,做一个记录。不过从这个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原则:

  • 事无巨细的记录
  • 重点统计工作时间

柳比歇夫为什么要记录时间?

如果读了《奇特的一生》就不难发现,柳比歇夫记录时间,有3个目的

  • 计算成本
  • 规划总结
  • 活在当下

柳比歇夫年轻的时候就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柳比歇夫是一个实干家。要创立这么一个全新的东西,自然就要考虑到时间。需要多长时间完成?需要多少年?每天需要投入多少时间?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多长时间呢?柳比歇夫因此想到记录时间。通过记录时间,慢慢了解自己完成一个具体工作的时间成本,就能算出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这真是一个很伟大的想法。

柳比歇夫希望能够通过对消耗的时间的分析,获得对时间的更深的洞察。

通过记录时间,柳比歇夫找到了自己一天的可用时间大致是10小时。可用时间是指除了吃喝拉撒睡以外,自己可以调用的时间。这个可用时间,包括了工作间隙的休息。

柳比歇夫从可用时间,进而挖掘出了真正用于工作的纯时间是多少。他统计出了自己平均一天能用在真正的工作上的纯时间是5个多小时。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表格中看出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结果:

年度工作时间统计.png

柳比歇夫每天平均核心工作时间在4-5小时左右。我们如果想在一天两天做到工作时间5小时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做到。更厉害的是,柳比歇夫是一年365天,每天都达到这个时间。如果去掉休息日,相当于每天纯工作时间是8小时以上。这个工作量大得惊人。

更重要的是,柳比歇夫统计的上面这个纯工作时间,不包括各种辅助工作时间,比如组织工作、社会工作等等。他统计的完全是用于思考和创造的时间。想想看,我们普通人,每天能在这方面花费多少时间?我们更多从事的可能的都是事务性的工作,打个电话,写个邮件。这些在柳比歇夫看来,不能算核心工作时间,根本没有包括在他的每年统计的纯工作时间里。

很多人不愿意记录时间,他们会觉得记录时间本身就需要时间,就是浪费时间。柳比歇夫如此详细地记录时间,而且他所处的年代没有计算机,没有手机,也没有记录时间的软件。但是他却完成了大多数不记录时间的人无法完成的工作量。这从某种角度也说明了在记录时间上花费的时间物有所值。

柳比歇夫记录时间,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规划和总结。他总结每一本书阅读的时间,就可以知道阅读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他总结每天能够能够拿出来工作的时间,就能知道完成某一个任务需要多少天。柳比歇夫对时间的总结,为他的规划提供了依据。

现在很流行这样一句话:活在当下。但是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活在未来。

当一个人想要去见女朋友的时候,他可能会把去见女朋友之前的时间都看成是“敌人”,恨不能马上就见到女朋友。他会把见面之前的时间都看成是见到女朋友的障碍。希望见到女朋友之前的时间最好能马上消失,好让见到女朋友的那一刻马上到来。

柳比歇夫认为,任何段时间都有价值有意义。柳比歇夫的大脑中不存在消磨时间的概念。他对每一个当下的时间都积极去面对,工作在当下时刻,生活在当下时刻,享受在当下时刻。所以,柳比歇夫记录时间,就是活在当下。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能活多久,通常无法由自己决定,但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能够有价值地活多长时间,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要想有很价值地活着,当然,就要立足于每一个当下的时刻。柳比歇夫就是把时间过在了当下的高手,是一位活在当下的高手。

推翻记录时间这件事,要远远比理解记录时间容易得多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承认,记录时间远比想象的难得多。他自己也会因为没有记录时间而忘记了时间是如何消耗的。如果你要是尝试过记录时间也会发现,在记录时间的过程中,我们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忘记记录时间。如果一个人频繁忘记记录时间,就可能产生“时间焦虑”,就会因为没有记录时间而耿耿于怀,甚至放弃了记录时间。比如有些人会用手机软件记录自己跑步的时间,当有一天出去跑步忘了带手机,就会极其沮丧。这种沮丧,远远超过了没有跑步产生的沮丧。仿佛没有记录自己跑步比跑步还重要。

柳比歇夫是如何做到持续记录时间的呢?我们知道他年轻的时候就有了一个目标,创立自然生物分类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发现这个目标可能很难实现。通常,我们在发现目标很难实现的时候,很容易陷入沮丧之中。不过,柳比歇夫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新的根据。他的价值观,从一开始的“想要震惊世界”,回到了理性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从追求成为“超人”,回到了成为一个“朴实的人”。正是他脚踏实地的价值观,让他能够几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记录时间,完成一件又一件的小事,这些小事又积累成了一个一个的大事。他写完一个又一个的论文,解剖一个又一个的跳蚤,进而完成一本又一本书。这些都归功于他孜孜不倦地记录时间、分析时间、调整时间、规划时间。记录时间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记录时间要面对的难题:如何给时间分类?

很多人学着柳比歇夫的方法,也记录自己的时间。在记录的过程中,发现给时间做一个比较清楚的分类并不容易。柳比歇夫是怎么分类的呢?我们看下面的图,就是柳比歇夫的分类。

柳比歇夫分类.png

从上面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

柳比歇夫的分类,大致分为2个大类别,4个层级。

两个大类分别是工作和其他。

工作又细分为2个类别。

  • 第一类工作,是科研等专业性的研究工作
  • 第二类工作,包括通信、看文艺作品以及社会工作等。

柳比歇夫分类中的关键部分,是他的科研工作。我们在学习柳比歇夫的分类方法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他的这种抓住重点的方法。我们都知道帕累托的80/20法则。我们的80%的工作成果来自我们抓住20%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抓住了做最重要的工作的投入时间,就抓住了我们的效率。

很多人在学习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的过程中,容易舍本逐末,追求的是记录的完整和好看,而忽略了对核心部分的关注。所以他们会对自己记录了一年的365天的每一分钟而沾沾自喜。我们在前面列出的柳比歇夫的年度统计时间表格看出,柳比歇夫抓住的,是他认为最重要的科研工作的投入时间。

所以,学习柳比歇夫时间分类的核心,是学习如何抓住在最重要的业务上时间的投入和产出。

有效使用时间记录

很多人学习了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往往觉得对自己的成长没什么帮助,或者即使有帮助,也非常有限。为什么呢?核心的问题是:

没有用好统计的数据

柳比歇夫是如何使用他的时间统计数据的呢?

获得有价值的时间洞察

柳比歇夫通过记录时间,获得了一系列的有价值的时间洞察,他发现了一天的时间究竟能干什么。比如他发现:

  • 每天,有10小时的可支配时间;
  • 每月有300小时的可支配时间;
  • 平均每天差不多有5小时左右的纯工作时间;

我们每天不是有24小时的时间吗?为什么柳比歇夫这样的时间管理高手,只有10小时的可支配时间呢?柳比歇夫的可支配时间,是指除了吃喝拉撒以外,能够用于工作的时间。他提出了毛时间和纯时间的概念。这10个小时就是毛时间,就是包含了工作和工作间隙的休息的时间。而他说的纯时间,是指不包括抽烟、起身舒展身体、喝咖啡、去厕所以及各种闲聊的时间,他说的是纯粹用于工作的时间。柳比歇夫统计出的可支配时间和纯工作时间的比例是7比3。也就是10小时的毛工作时间,能够做到纯工作的时间只有7小时。这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按照这个比例,我们每天的8小时工作时间,能够纯粹用于工作的时间也不过是5.6小时。而且是最多5.6小时

柳比歇夫统计的平均每天工作5小时,是按照365天来算的。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每周工作5天算,相当于是每天纯工作时间达到8小时。

利用数据做计划

柳比歇夫每天会总结当天的时间记录,然后每个月做一个大的总结。每年做一个更大的总结。

柳比歇夫不厌其烦地记录和统计花费时间。他在总结上花费的时间,我们可以看到:

  • 每天总结:几分钟到十几分钟
  • 每月总结:多达3小时
  • 每年总结:18小时左右

这些时间总结,并不直接带来工作绩效,但是他仍然会把宝贵的时间投入进去。因为他认为值得。

总结是为了计划下一段时间的工作。正是因为记录和总结,让柳比歇夫对时间精确掌握,到了令人惊艳的程度。比如他1968年计划在第一类工作中投入的时间的570小时,实际上是564.5小时,误差仅为1%。这简直精确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我们普通人,就算是规划一个月的工作,也很难做到这么精确。而且在柳比歇夫的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甚至在早期连计算机也没有。

更厉害的是,柳比歇夫用他的时间统计,还能做出5年的计划。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拿着高速运转的计算机,手机,各种高效率的工具,从早忙到晚,效率却很低,难以达到柳比歇夫的境界。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身处时代的干扰太多,来自我们自己的干扰,来自外部的干扰,让我们的注意力被瓜分殆尽。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无价值的信息洪流中。所以,学习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

要想达到柳比歇夫的境界非常难,因为:

  • 柳比歇夫是分类学的专家,擅长做事情的分类。我们普通人不会去学习分类学,在做时间统计分类的时候,也经常重复混乱。
  • 柳比歇夫也是数学专家,他应用数学知识,做各种时间统计,所以他甚至能够做出5年的计划来。
  • 柳比歇夫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他每天投入的工作时间达到10小时,而且是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尽管我们现在有了各自高速的计算机,手机,各种记录时间的软件,看上去很方便很有效,实际上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干扰。我们知道任何有效的工作都需要注意力的支持,而对于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注意力是奢侈品。

那我们应该如何向柳比歇夫学习呢?

记录时间,把主要时间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中去

尽管柳比歇夫看上去好像事无巨细的记录时间,但是他的时间记录有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

在《奇特的一生》中,作者卡列宁列出了柳比歇夫的每年时间使用统计表格,这个时间,是以他的科研工作为核心,统计的每年投入的时间总数。平均每天5小时左右,最高达到7小时。这是他认为最重要的时间。这段时间,带来他的所有科研产出,他的出书、论文、各种成果。

我们在记录时间的时候,也可以学习柳比歇夫这种方法。比如你是一名学生,就可以把统计重点放到记录学习时间的投入上。因为现在有很方便的时间记录软件,所以很多人喜欢把记录当成了一个产生成就感的炫耀工具。其实即使不用软件记录,用纸笔踏踏实实地记录,反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因为用纸笔会减少很多干扰,让我们更专注于记录时间,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

每日统计,把时间当成一面镜子

柳比歇夫就是把时间当成了一面镜子,从记录中能够看到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每天把记录的时间做一个统计,看看这一天,用于主要的事情的时间究竟是多少?完成了什么?这一天耗费的这些时间和完成的任务相比较,是否核算?是否值得?这样的镜子,可以反映出我们这一天的所有的“面貌”,让我们对今天有一个总结,对明天有一个期待。

建立自己的时间观

柳比歇夫知道自己读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知道自己做一个标本需要多长时间。这种认知来源于他的时间统计。我们可以学习他的这种方法。记录我们的时间使用情况。比如你喜欢写文章,可以通过记录,知道自己收集素材需要多长时间,写提纲需要多长时间,头脑风暴需要多长时间,写草稿需要的时间,以及修改成稿需要的时间。以此获得你关于写作的整体时间概念。

建立时间观的意义还在于,我们可以做出更长远的计划。比如只有知道自己一天真正能工作的时间,才可以安排一周的工作。大多数人经常遇到不能完成任务的窘境,就是因为对时间没有感觉和概念。

身处我们这个信息时代,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时间捉襟见肘。如何使用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深刻且需要彻底解决的问题。有幸的是,柳比歇夫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