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年轻——电影院(二)

八岁时(准确的说是七岁半),父亲转业,我们一家回到了老家所在的县城。

我刚读完一年级的上半学期,回来后转入了县实验小学。也就亏了是一年级,不然,按当时的做法,转校生过来一般要留一级的,总不能再坐回到幼儿园去。

当时的县城,就是一条大街。在大街的中段,有县城唯一的一家电影院。

而电影院的西侧,是一条二十来米的小巷,穿过小巷,向左一拐,就是实验小学了。

我家在东关,每天放学正好从小巷过去,再路过电影院;影院二楼挂着的那些广告、海报,就成了每天必看的景色。

当然了,电影也是要看的,只不过最大的问题是票。

一般的家庭,家里不可能总是给你拿钱去看电影的,偶尔看一场还差不多。那么,想看的时候,去哪里搞票呢?

肯定还是家里了,废酒瓶,罐头瓶,废纸箱,废铁片......

拿着(有时候是偷着,家里的)这些宝贝,收购站转一圈儿,票钱就有了。

那会的票,便宜:次一点的电影一毛钱一张票,好点的好像最多也就三毛;很久以后才慢慢涨到五毛、一块......

那个时候,《少林寺》的余威犹在,必看的(当然是略微贵点)自然是那些与少林有关的电影,或者说是最初的那些武侠片。

《南北少林》、《少林小子》、《武当》、《南拳王》......

一部接一部,不断冲刷着每个少年心中的武侠梦。

也可能是在这些电影的激励下,电影院前的小广场,不知不觉成了一个鱼龙混杂的小江湖:掏皮包的、打架的、搞对象的......

当然了,看电影的时候,也可以搞对象。

依我看,十七、八的那群人,进了电影院,有一半以上的是为了搞对象。

为什么呢?

你想啊:电影都开演了,还时不时的满场穿来穿去,哪有姑娘往哪蹭,还能干什么?

有人旁边挨着女生,有时候就会有人蹭过来:“哥们儿,换个座位行不?”

也有女生串游的。

初中毕业后,有一次,我跟一个哥们儿去看电影。正看着,突然腿上被人拍了一下:“哥,你也来看啦?”

我一看,是两个美女,拍我的那位,前几天见过面:“哦,丽丽啊!你也看来了?你...一个人来的?”

我去!明明看着人家是俩人一块儿的嘛!

得!一看你就不会聊天儿。寒暄几句,人家串游去了。

身旁的哥们说话了:“姑娘长得挺俊,你不赖啊!也没说摸摸手?”

“摸屁了?我们英语老师的闺女。”


那会的电影院还有一个特色:老断片儿。

每到片子烧断那会儿,放映厅里一片漆黑,偶尔有口哨声,更多的是满场的“嘁嘁喳喳”声。

你猜是干什么呢?

吃瓜子儿的。

怪不得有人叫瓜子是“麻烦”:我出去买一包“麻烦”去。

原来是从这里来的。

银幕前方,是一个舞台。

慢慢地,电影突然就没人看了;港片盛行的年代,人们都转向了录像厅。

后来,这里就在舞台上搞歌舞团;

再后来,时兴起了“卡拉OK”;舞台上成了嗨歌、比赛的地方;

又后来,演啥也没人看了,又搞起了服装展销会;

又又后来,拆了.....




好友蟹行江河正在举办《寻找2020十大清流作者》征文活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参加。谁,是你心目中的清流作者;谁,是你所钦佩的尘外高人......

拿起自己手中的笔,让更多的人认识他,学习他,也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和提升。

欢迎大家的热情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正年轻——电影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