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七章心境障碍和自杀

两种主要的心境障碍: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具有抑郁障碍的人只体验到抑郁,没有躁狂。

我自己感觉此前有轻度的双相冲突,就是读书时比较投入,全身兴奋,睡眠时间少,莫名的兴奋;等这股劲过去以后,慢慢的就会进入轻度抑郁状态,浑身无力,想躺平,然后过一段时间以后又会重新进入轻躁狂。

不过这种感觉,正在随着觉察的深入,强度有所降低。

一、抑郁障碍的特征

1、抑郁的症状

抑郁的核心症状是与任何原因都不相称的抑郁心境。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自己的状态并不能成为抑郁,只能算是抑郁特性的心境低落,我的低落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快感缺乏。

其次,抑郁发作时,食欲、睡眠及活动水平的变化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行为上,许多抑郁者行动迟缓,这种状况被称为精神运动性迟滞

一些抑郁患者的思想中会充满无价值感、内疚、绝望甚至自杀的想法。

在某些重度病历中,抑郁者与现实完全脱节,而且还会出现妄想和幻觉。

2、抑郁障碍的诊断

持续两个星期或更长时间的额重度抑郁发作可诊断为抑郁症。抑郁挣得诊断要求患者体验到抑郁心境或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以及至少还有四种其他抑郁症状,并持续至少两周。而且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必须达到妨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运作。

二、双相障碍的特征

躁狂症状:

躁狂者的心境是高涨的,但这种高涨往往伴有易激惹和激越。

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要求,个体必须至少持续1周表现出高涨、扩张或易激惹的心境,以及至少3项DSM5所列的其他症状。这些症状必须对个体的功能造成损害。

符合以上标准的躁狂发作者被认为患有双相I型障碍。

具有双相II型障碍的人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且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但是躁狂症状较轻,被称为轻躁狂。轻躁狂和躁狂的症状相同,但主要差别在与轻躁狂的症状严重程度不足以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且不会出现幻觉和妄想。

双相障碍有一种症状较轻但更慢性的形式,称为环性心境障碍。

具有环性心境障碍的人在至少两年时间里持续交替出现轻躁狂症状和中度抑郁症状。

约90%的双相障碍患者一生中会出现多次或循环发作。

在一年内出现4次或更多的躁狂与抑郁的循环,就可以诊断为快速环性双相障碍

三、抑郁的理论

1、抑郁的生物学理论

(1)、遗产学因素

(2)、神经递质理论:最常影响抑郁的神经递质是单胺类物质,具体而言是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以及影响程度较低的多巴胺。

(3)、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神经成像研究发现,抑郁者至少有四个脑区持续异常:前额叶皮层、前扣带回、海马、和杏仁核。

(4)、神经内分泌因素

2、抑郁的心理学理论

(1)、行为理论

抑郁的行为理论认为生活压力会导致抑郁,因为压力会减少生活中的正性强化物。人会变得退缩,导致正性强化物进一步减少,引起更多的退缩,从而形成了自身永存的恶性循环。

另一种行为理论——习得性无助理论认为,最可能导致抑郁障碍的应激事件是无法控制的负性事件。

(2)、认知理论

艾伦·贝克认为抑郁者通过消极认知三联征来看待世界:对自己、世界和未来的看法是消极。贝克的理论产生了使用最广泛并且最成功的抑郁障碍治疗方法之一——认知行为疗法。

另一个认知理论是形成式习得性无助理论,习惯用内在、稳定和整体的原因解释负性事件的人会因为发生负性事件而责备不已,预期负性事件今后还会发生,并预期自己在生活诸多方面都会发生负性事件。

思维反刍反应风格理论更关注将思考过程而不是内容作为导致抑郁发生的原因。

此外,抑郁者倾向于表现出过度概括化的记忆。

(3)、人际理论

抑郁者的人际关系常常充满了困难。这些关系是抑郁的人际理论。

(4)、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家关注人口统计学群体的社会状况的差异如何导致了抑郁易感性的差异。

世代效应:历史的变迁可能使近几代人患抑郁风险高于前几代人,这种现象称为世代效应。

四、双相障碍的理论

1、双相障碍的生物学理论

(1)、遗传学因素:双相障碍和遗传因素之间的联系是紧密而一致的。

(2)、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3)、神经递质因素

2、双相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

对奖赏较为敏感的人比对奖赏较为不敏感的人更快地复发躁狂或轻躁狂症状。

五、心境障碍的治疗

1、心境障碍的生物治疗

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的大多数生物治疗均为药物治疗。

(1)、抑郁的药物治疗

(2)、心境稳定剂

(3)、点休克治疗

(4)、脑部刺激的新方法——重复经颅磁刺激

(5)、光疗法

2、心境障碍的心理治疗

(1)、行为治疗的重点是,通过帮助抑郁个体改变其与环境和他人互动的方式来增加积极强化物,减少个体在生活中的厌恶体验。

(2)、认知行为治疗代表了抑郁的认知理论与行为理论的结合。有两个基本目标:

第一、它旨在改变抑郁的认知模型所描述的消极无望的思维方式。

第二,它旨在帮助抑郁者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并培养对其来说更有效的技巧,从而摆脱抑郁的行为理论总描述的强化物缺乏。

(3)、人际治疗

(4)、人际和社会节奏俩佛奥以及家庭焦点疗法

六、自杀

1、自杀的定义和测量

自杀定义为因受伤、中毒或窒息死亡,并有证据(直接或间接)表明该受伤是由自己造成的,而且死者有意图杀死自己。

分为:成功自杀,以死亡作为结束;

自杀企图,可能以死亡,也可能不以死亡作为结束;以及自杀意念或想法。

DSM5始终强调那些使得人们更容易自杀的特定特征,还特别确定了与自杀风险升高有关的精神障碍。

(1)、性别差异

(2)、族裔和跨文化差异

(3)、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

(4)、大学生的自杀

(5)、老年人的自杀

(6)、非自杀性自我伤害

一些人,常常是青少年,会反复割伤、烧伤、刺伤或严重伤害他们的皮肤,但没有自杀的意图,这种行为被称为非自杀性自我伤害

2、认识自杀

自杀的因素制约:

第一、虽然自杀比我们预期的更常见,但还是比较少见,因而很难对其进行科学研究。

第二、自杀发生后,家人或朋友可能会选择性地记住有关死者的某些信息,而遗忘了其他信息。

第三,大部分自杀者没有留下遗言。

自杀的历史观点

弗洛伊德指出,抑郁者不会对背叛或抛弃自己的人发泄怒气,反而加工自己作为发泄的对象。当抑郁者的愤怒变得极其强烈,以至于他么希望毁灭此人的形象时,他们就会毁灭自己。

社会学家埃米尔·凯尔德姆提出三种自杀类型:与他人感到疏远、缺少社会接触、生活孤立无援的自杀者属于利己型自杀

由于与社会的关系发生重大改变而严重迷失方向的自杀者属于失范型自杀

相信其自杀对社会有益的自杀者属于利他型自杀

(1)、心理障碍和自杀

超过90%的自杀者患有某种可诊断的精神障碍。

迄今为止,对未来自杀想法和行为的最佳预测因素是过去的自杀想法和行为。

(2)、应激生活事件和自杀

跨文化研究显示,各种应激生活事件增加了自杀风险。

(3)自杀传染

幸存者可能因模仿自杀的朋友或崇拜的名人而产生自杀倾向。

(4)、自杀的人格和认知因素

能够最好的预测自杀的人格特征是冲动性,即因一时冲动行事而不是抑制冲动以等待时机的一般倾向。

能够最稳定地预测自杀的认知变量是无望感,即感到前途渺茫、无法变得更积极。

(5)自杀的生物因素

自杀行为会在家族中传播。

3、治疗和预防

(1)、对自杀者的治疗

有严重自杀倾向者需要立即进行看护。

可以提供危机干预。

锂盐是可以降低自杀风险的药物。

抑郁的心理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自杀倾向。

(2)、自杀预防

自杀热线和危机干预在自杀者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希望防止他们实施自杀行为,直到他们打消自杀念头。

(3)、当朋友有自杀倾向时要怎么做?

认真对待此人。

获取帮助。

表达关切。

给与关注。

直接询问。

认可这个人的感受,而不是评判。

安慰这个人事情会好转。

不承诺保密。

确保无法获取枪支、药物、或其他伤害自己的手段。

可能的话,不要让其独处。

照顾好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态心理学》第七章心境障碍和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