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史169:灵云桃华

第十六节 灵云桃华

灵云志勤禅师是沩山灵祐禅师的弟子,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他的弘法声势虽然不及仰山慧寂、香严智闲和径山洪諲等同门师兄弟。但是,志勤禅师却凭借着他的悟道偈名动天下,成为了江湖中的知名人士。并且其悟道偈直到今天,依然受到参禅悟道之士的喜爱和推崇。

志勤禅师虽然是江湖中的知名人士,但是对于其师承,在禅宗史上历来有两种说法。

依据《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之记载,志勤禅师为沩山灵祐之法嗣。

但是《联灯会要》《五灯会元》《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宗门拈古汇集》《宗鉴法林》等等众多的禅宗典籍和相关资料却记载为长庆大安之法嗣。

鉴于《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都是撰写时间相隔不远的早期禅宗典籍,并且也不是孤例,所以本文依此认定志勤禅师为沩山灵祐之法嗣。

志勤禅师之法名,《祖堂集》记为志阖,但是除《祖堂集》外,包括相隔《祖堂集》不久后撰写的《景德传灯录》等所有的禅宗典籍和相关资料都记为志勤。以至于现在你要是说志阖禅师,保证没几个人知道是谁。但是你要是说志勤禅师,那么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是那个写“桃花诗”的人。所以,本文也依照众多禅宗典籍之记载写作志勤。

志勤禅师,福建福州市人,不知生于何年何月,也不知何时何处出家为僧。

志勤禅师在江湖中闯荡多年,却依旧一无所获。后来看到灵祐禅师弘法声势如日中天,于是他也来到湖南省宁乡市同庆寺,跟随灵祐禅师学习禅法。

不过,志勤禅师在同庆寺学习了多年,却依旧没有彻悟禅宗旨意。

这一年的阳春三月,志勤禅师因为老是不能回答灵祐禅师布置的课堂作业,不由得心情郁闷昼夜不安如丧考妣。

志勤禅师白天茶饭不思无心饮食,夜晚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一天到晚都在寻思着灵祐禅师的那些课堂作业。

他越想越郁闷越想越无解,于是一个人往山中走去。

志勤禅师一路低着头苦苦寻思着自己的禅宗作业,可是还是找不到确切的答案,志勤禅师不由得无奈的抬起头来。

就在志勤禅师抬起头来的时候,他一下看见自己面前桃树上盛开的朵朵桃花。就在志勤禅师看见桃花的瞬间,他不由得大悟禅宗玄旨。

志勤禅师不由得万分的高兴,于是立即作偈一首道: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花发几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这首偈颂之第二句“几逢花发几抽枝”,各本禅宗典籍之记载略有不同。《祖堂集》为:几逢花发几抽枝;《景德传灯录》为:几逢落叶几抽枝;《联灯会要》为:几回叶落又抽枝;《五灯会元》为:几回落叶又抽枝。本文讲述依《祖堂集》之记载为准。

志勤禅师大悟禅宗玄旨后,非常的高兴,于是立即来到方丈室,向灵祐禅师汇报了自己开悟之事,并且把自己的偈颂写给灵祐禅师看。

灵祐禅师看到又有一个弟子领悟了禅法,不由得非常的高兴,他马上对志勤禅师说道:“从缘悟达,永无退失。汝今既尔,善自护持。”

志勤禅师的悟道偈能得到当时禅宗江湖第一高手之认可,自然有其独到之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看看这首悟道偈吧。

三十年来寻剑客:作为一个参禅悟道之士,三十年来都在苦苦追寻开悟之路和开悟之策。不过,纵使经历了三十年的艰辛,自己却依旧没有悟道,依旧只是一个上下寻“剑”之人而已。

这里的剑有三个含义,第一慧剑,佛家之慧剑,断一切烦恼也。第二金刚剑,佛家之金刚剑,斩妖除魔,摧邪匡正也。第三禅剑,禅剑者,如剑斩一綟丝,一斩一切斩,一断一切断。

几逢花发几抽枝:这句既是在说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意味着日月更迭岁月如梭。更是在通过花开花落抽枝落叶等实际的景象,表达自己在参禅悟道过程中的“起起伏伏”和“得得失失”。

自从一见桃花后:不管花开花落,不管桃树枯荣,春,是绝对不会因为你凋谢而减一分,也绝对不会因为你盛开而增一毫的。而春,又岂止在桃花上。禅,那是讲究一超直入要见便见的。既然你能从桃花上窥见“春”,既然你能在看见桃花的同时就看见“春”,却许你具眼。

直至如今更不疑:不过,就在自己上下求索无门可入无路可通之际,忽地看见满树的桃花,这盛开的桃花从自己的眼中一路进入心中,使得自己“心花怒放”,并且开遍整个十方世界,从而让自己顿见本来面目。并且,这个本来面目一旦见到后,自己也就得本了,也就归家稳坐了。自然也就不会再到处寻剑了,自然也就不会再有什么疑虑了。

因为自己见到本来面目虽说是一瞬间的事,但其实是自己三十年来苦苦寻剑的结果。所以,这种从量变瞬间直到质变的因缘,那是有异常深厚之根基的,自然也就绝对不会在退转回去了。这也就是灵祐禅师所说的“从缘悟达,永无退失”。

志勤禅师的悟道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在江湖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古至今,都有非常多的江湖人士对志勤禅师的悟道偈发表了非常多的不同见解。

唐末玄沙师备禅师听到志勤禅师的悟道偈后,对他的学生们说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犹未彻。”

师备禅师斩钉截铁的说志勤禅师还未彻悟,同学们一听,几乎都在怀疑他的这个话语,因为志勤禅师之悟道偈那是获得了当时禅宗江湖第一高手灵祐禅师印可了的啊。

师备禅师看到大家充满怀疑的眼光,于是马上问他的头号学生罗汉桂琛道:“我恁么道,汝作么生会?”

桂琛禅师道:“不是桂琛,即走杀天下人。”

禅,是不允许学人执滞于一机一境的,所以,师备禅师之语,乃是去粘之说翻进之语而已。所以桂琛禅师道,幸好是我懂得这个道理,不然的话,你的这句话真要疑杀天下人了。

明末元初的中峰明本禅师对上述话语却不以为然的道:“灵云白日青天向桃花树下为魅所著,玄沙虽则除邪辅正激浊扬清,殊不知又是鬼门上贴卦。”

清朝栖霞成禅师评唱道:“若于玄沙地藏二老言下透得,要见灵云不难。其或未能,吾与你道破。三十年来寻剑客,有眼如聋。几回落叶又抽枝,眼花作么。自从一见桃花后,失却一只了。直至如今更不疑,只得一半。”

明末清初的永正悟元禅师评唱道:“灵云触目知机,正是眼中着屑。玄沙见兔放鹰,翻成节外生枝。若道灵云是,则辜负玄沙。若道玄沙是,又埋没灵云。且道毕竟如何?”随即悟元禅师喝一喝云:“谩说超方眼,休夸劫外春。”

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作偈评唱道:

本无迷悟数如麻,独许灵云是作家。

借问遍参诸祖客,不知何处见桃花。

北宋黄龙慧南禅师作偈评唱道:

二月三月景和融,远近桃花树树红。

宗匠悟来犹未彻,至今依旧笑春风。

虽然古往今来有众多的禅林高手对“灵云桃华”公案作出了非常多精彩的评测,红尘洗梦依然不揣冒昧,在此献上自己的偈颂两则,贻笑于大方。

偈一:桃花枝头独烂漫,几多剑客暗自参。灵云悟来非不彻,须知更有向上关。

偈二:春雨无声春意昂,桃红李白竞争雄。拈来画笔未及描,又被风吹别调中。

志勤禅师获得了沩山同庆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后不久,就回到了福建老家。他先是在老家创建了灵应寺,后来又来到了灵岩山弘法。

在灵岩山,志勤禅师终于依靠自己深厚的禅宗功夫站稳了脚跟,使得江湖中前来参学之人络绎不绝。而江湖中人从此后也就以灵云志勤来尊称他了。

这一天,有个僧人前来参问,他问志勤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是佛法大意?”

志勤禅师道:“驴事未去,马事到来。”

驴事未去,马事到来,是说这件烦恼事还没搞定,那件烦恼事又接踵而来了。

看来,志勤禅师把学人求佛求法,都当做一件件的烦恼事了啊,都当做一件件向外求索背道而驰的事了啊。

天然禅师道:“佛之一字,永不喜闻。”也许这在志勤禅师眼里,方有少分相应。

这个僧人不能领会志勤禅师话语的禅机,他马上再次虚心请问道:“请师父再开示一二。”

志勤禅师道:“彩气夜常动,精灵日少逢。”

虽然众多参禅悟道之士一个个说起佛理禅理来都是口如悬河头头是道,但是“精灵”之人,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啊。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保宁仁勇禅师作偈评唱道:

东行不见西行利,南头卖贱北卖贵。

横千竖百算河沙,九九反成八十二。

北宋佛慧法泉禅师作偈评唱道:

驴事未了马事来,钟声才断鼓声催。

祖师爱吃和罗饭,北有文殊在五台。

北宋佛鉴慧勤禅师作偈评唱道:

驴事未了马事来,钟声未了鼓声催。

春来纵步园间看,无限桃花夹李开。

这一天,有个僧人问志勤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得出离生老病死?”

志勤禅师道:“青山原不动,浮云飞去来。”

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人之四苦,这四苦是每个人都想避免的,却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为了离苦得乐,佛教对此提出了一整套的修行方法。可是,真正能领悟这些方法并且真正能脱离苦海者,千百年来实在是不多的。

生老病死是人之四苦,可是须知它们都是你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假象而已。不但如此,就连你这个人本身,也是地水风火之四大和合而成之虚幻之躯而已。虚幻之躯上说虚幻之苦,实乃幻中说幻,如此之人,非聋即瞎。既如此,何牵挂之有?何惧之有?

不过对于一个禅客而言,上述认识,犹未彻底。

不论是生老病死还是富贵荣辱成败得失等等一切,它们来来去去起起伏伏,可是,你的自性却是不增不减不来不往不净不垢如如不动的,并不会随着幻躯之生老病死而生老病死的。这就好像巍然屹立的青山一样,任凭那些浮云来来往往起起伏伏变化万千,青山都是不会随之而有任何的改变的,青山都会站稳自己的脚跟昂然屹立的。

志勤禅师此语,充分展现了一个悟道者面对各种机缘之来去变化,却能不起心动念,却能保持本心如如不动之本色。不是归家稳坐之人,自然是说不出这种话语的。

这一天,还是个学生的长庆慧棱禅师来到灵云山参访志勤禅师。慧棱禅师问道:“混沌未分时如何?”

志勤禅师道:“露柱怀胎。”

混沌未分时,即学人还在壳中未破壳而出时也。既然你还在“壳”中,那和“怀胎”其中何异?

可是露柱乃是无情之物,岂可怀胎?

而这,就是禅师之禅机所在了。

如果有人发出露柱乃是无情之物岂可怀胎之疑问时,无疑离题万里。

志勤禅师此语,乃是断绝意识思量,让你无处摸索之语。你一旦作道理理会思量,立即就被“露柱怀胎”所缠缚也。

慧棱禅师又问道:“分后如何?”

志勤禅师道:“如片云点太清。”

在志勤禅师眼中,即便学人从混沌中破壳而出,也只是如一片云彩点缀在茫茫的太空中而已。

在悟这个问题上,志勤禅师和洪諲禅师以及慧寂禅师之看法有着惊人的一致,看来,他们确实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啊。

慧棱禅师随即又问道:“只如太清还受点也无?”

既是太清岂不受点?既是太清岂能受点?所以,对于慧棱禅师这种问题,志勤禅师直接就把嘴巴闭上拒绝回答。

慧棱禅师看到志勤禅师不回答,于是又问道:“恁么则含生不来也。”

既是太清,岂拒有情?既是太清,岂拒无情?看到慧棱禅师依旧在有无来去上思量,志勤禅师依旧闭上嘴巴拒绝回答。

看到志勤禅师依旧不回答,慧棱禅师马上调整思路问道:“直得纯清绝点时如何?”

志勤禅师看到慧棱禅师终于回到正路上来参问,于是回答道:“犹是真常流注。”

在志勤禅师眼中,纵使你达至纯清绝点之境,依然是执滞于真空常寂中。而禅,那是不允许你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

慧棱禅师随即问道:“如何是真常流注?”

志勤禅师道:“如镜常明。”

慧棱禅师又问道:“未审向上还有事也无?”

志勤禅师道:“有。”

慧棱禅师赶紧问道:“如何是向上事?”

志勤禅师道:“打破镜来与汝相见。”

在志勤禅师眼里,不论这面“镜子”有多么的尊贵高大,有多么的纯洁明亮,要想获知向上事,你就必须要把这面“镜子”打破,要把所有你所执滞的东西放下,要把你所珍贵的东西抛弃,只有如此,你才能达至真正的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你才有可能“看到”向上事。

志勤禅师打破镜来与汝相见之语,可谓深入骨髓的彻悟之语,所以这句话语传入江湖后,就频频被江湖中人评唱和引用。

对于上述公案,唐末宋初的芭蕉继彻禅师评唱道:“相见便休,又打破镜作什么?”

不过,同时期的白兆志圆禅师接着反问道:“若不打破镜,怎得相见?”

北宋大阳警玄禅师评唱道:“即今破也,又作么生相见?”随即警玄禅师又说道:“照尽体无依,通身难辨的。”

北宋开福道宁禅师评唱道:“尽十方世界是一面镜,作么生说个打破的道理?直饶眼亲手便,光镜俱忘,如鸡抱卵,啐啄同时,正好吃道宁拄杖。何故?弄影禅和,如麻似粟。”

南北宋交际间的牧庵法忠评唱道:“若据牧庵见处,说甚混沌分与未分,打破镜与不打破镜。直饶向露柱怀胎处会得,正是片云点太清。还委悉么?待虚空落地即向你道。”

志勤禅师打破镜来与汝相见之语是非常彻底的。不过,要是有人于此又认为打破镜后才是真的彻悟了,这却又是驴事未去马事到来了。

如果有人问红尘洗梦:“打破镜后,就是彻悟了吗?”

我会马上把手伸到他的面前道:“还我镜来。”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志勤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是归根得旨?”

志勤禅师道:“早时忘却,不忆尘生。”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家破人亡何所依,无心无绪话求归。

十年忘却来时路,暂忆此时总不知。

义青禅师之偈,对于此公案之解读,可谓是非常高妙而彻底的。

归根得旨对于每一个参禅悟道之士来讲,可以说是终极目标了。可是一个人要归根得旨谈何容易啊,赵州从谂禅师七老八十了,还在江湖上四处奔波东参西访,就是志勤禅师也是苦苦寻剑三十年才终于达此地步。

归根得旨既然是如此的难以到达,那么如何是归根得旨呢?

对于到达之人来讲,归根得旨后,以前的种种“追寻”种种“所得”自然全部“忘却”了,全部不在意了,全部不放在心中了。心中“空”了,没有在意的了,自然也就了无牵挂,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了。

而学人想要归根得旨,你有时却必须把以前的种种功夫知识智慧等等全部忘却。你只有把这些东西全部忘却后,你的心才能静下来,同时也才能净下来空下来,此所谓皮肤脱落尽也。这样,“那个”才能有机会进来,你的“空心”才能有机会“容纳”它。如此,你才能归根得旨。

放下才能有所得,无所依靠依无可依恰是依靠处,家破人亡转身后恰好能归家稳坐。禅,就是如此的神奇,就是如此的让人“不可思议”。

你可能感兴趣的:(禅宗史169:灵云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