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周 《如何想到又做到》读书心得 Frank

作者:肖恩·杨

作者肖恩对人的行为背后的规律感兴趣,他不仅研究人们为什么这样做,而且还研究人们该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在这一点上,被“影响力”之父西奥迪尼夸赞说,做到了别的科学家没有做到的事。

在生活兴趣方面,他被称为做什么都能成功的人,无论是炒股还是玩乐队,或者是在斯坦福大学教学生,他都可以将事情做到各领域的优秀,可以说人形的书籍推销利器了,是一个大写的“想到就能做到”的人。

本书从大脑科学开始,讲述了一个人由内而外的改变,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大脑的思维逻辑特点,利用自我意识的力量做出改变,以及行为的改变。

一、大脑的思维逻辑特点

1、极度容易

大脑倾向于做更简单的事,事情越简单,人们越容易坚持,我们把这个叫“极度容易”。

如果一件事情是有障碍的,那么大脑就可能会选择放弃做这件事,但如果你知道怎样消除障碍,那你就更可能坚持下去,从而进行改变

消除障碍的方法包含控制环境、限制选择范围、创造路线图

举个例子,Keep App。

第一,控制环境。

keep app里面社群的内容基本都是在讨论运动减肥,营造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环境感,让我们有一种“找到同伴”的感觉,认为健身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第二,限制选择范围。

keep将你想要的运动效果做了分类,但是每个类别下面的选择不会很多,不至于让你眼花缭乱不知道该选哪个为好,过多的选择会让你的选择变得困难,选择太多会让你难以做事。

第三,创造路线图。

keep的视频中给你规划好了整个运动过程。你只要输入你想要什么效果,你就能得到相应的运动视频,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健身动作,而且它连休息时间都给你考虑好了,不用费脑子,也不要费时间调闹钟,只要跟着做。

由此可见,懂得顺应大脑思维,明白大脑喜欢容易做的事情,那么我们就要让事情变得简单容易,从而有助于我们坚持和改变。

2、行为转为习惯

行为要能转换为习惯,包含两个过程。

第一,行动在前。

要先改变行为,意识才会跟着改变,作者将这个顺序称为神经记忆。

行为的执行,和人们怎么看待自己有关,自我认同是改变过程中的关键部分。

只有你开始行动了,大脑才会意识到你可以持续地做这件事。这是自我认同的开始。

例如,写作业。

如果你大部分时间都能坚持写完作业再休息,那么,到了下一次,你还是会选择先写完作业。

一是因为这已经成了你的惯例。二是因为把作业写完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你是个能把事情“干完”的人,你过去的行为表明,你会写完作业再休息,你需要与这种自我认同保持一致。

行动在前是习惯养成的第一点,再简单的行动都比大脑逻辑缜密的想象有用。

大脑的神经记忆,可以方便而快速地重置思维的方式,只要你开始行动了,它们就会让人重新认识自己,让人坚持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重要的是,从最简单的行动开始。

第二,反复铭记。

将重复的行动转变为习惯,当我们反复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大脑就会铭记这个行为。

大脑不断寻找让任务变得容易做的方法,把重复的行动,变成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习惯。

一旦习惯建立起来,大脑便达到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并能够放松下来。

如此一来,行为就变成了习惯。

总的说来,行动产生结果,结果产生自我认同,自我认同让我们再次行动。而重复的行动又产生习惯,习惯让大脑感觉简单,大脑感觉简单,就会继续重复的行动,从而带来改变。

3、致命吸引

人们为什么对巧克力上瘾?

因为当我们吃巧克力的时候,大脑会喷发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传递兴奋和快乐的信息,让大脑想要继续吃巧克力,继续感受愉悦。

带来多巴胺的物质,可以称为奖励。

当大脑感到做某件事是有“奖励”的时候,行为就更容易坚持。

最好的方法是让过程变成奖励,让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充满着趣味,这也会带来持久性。

这里有两个概念。

一是快修,指每一次做某事时都有奖励。

也就是说,奖励要迅速得到,让奖励和行为产生联系性,不能拖个半天才拿到奖励。

例如,你今天背单词了,父母就马上奖励你吃蛋糕。

二是妙修,指每一次做某事,不一定有奖励。

和快修相比,妙修的奖励是不连续的,让人开始对奖励“脱敏”,摆脱对其的依赖

比如,通过让人更加频繁的做某事,通过让人保持一定的期待感,通过更大的奖励等。

拿读书举个例子,假设你喜欢读小说,但你希望养成读专业书的习惯。

先用“快修”方法:

下班之后你先拿出想看的小说开始读,但是要给自己设定一定时间,到点之后就开始读专业书。两个时间段不断循环,在这过程中,小说就是奖励。每一次晚上阅读的时候,你都会保持这愉悦感。

再用“妙修”方法:

坚持一段时间后,你可以用“妙修”来逐渐减少对奖励的渴望。你依旧可以阅读小说,但是不是每天晚上都读。隔段时间,你又重新看看能带来奖励感和愉悦感的小说。这就是奖励在过程中的灵活运用,比起物质奖励,精神上的奖励能更加的持久有效

而且当你的专业书读得足够多的时候,你的知识积累多了,在专业上你也就有所进步了,考试的时候也更得心应手了,这就是更大的奖励,会比“快修”的短平快奖励带来的幸福感更具持久性

总之,大脑喜欢简单的同时,也喜欢奖励,合理运用“快修”与“妙修”,会对行动产生持续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最好的方法是让过程变成奖励,让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充满着趣味,这也会带来持久性。

二、利用自我意识的力量做出改变

1、阶梯模型

指将你的梦想或是目标,分割成可以简单完成的一个个小步骤,像走阶梯一样一步一步实现它们。

简答地说,就是有计划的列出行为步骤,专注于小步骤让人更容易坚持。

大的阶梯可以划分为梦想、目标、步骤三类。

梦想,三个月以上才能完成。

目标,分为短期目标,一周到一个月;长期目标,一个月到三个月。

步骤,一周以内完成的任务。

例如,创立了世界知名的可汗学院医学课程的里希·德赛为自己制定的社交能力建设计划。

上大学之前,他的目标是让自己擅长社交能力。具体步骤为,开始通过通讯软件,每天找陌生人聊天。同时循序渐进的增加聊天时长,让步骤的难度一点一点增加。后面还给自己增加不同的挑战,让自己接触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聊天。

到大学之后,他开始和陌生人交流一分钟,后面再增加难度。

采取阶梯模型的意义在于,一是确定自己的行进方向,二是避免产生畏惧心理,三是让坚持更加容易

2、社交磁力

社群创造了社会纽带,融入社群的需要,让人难以停止任务。

这种“磁力”体现在:

一是遵守社交规范。

为了顺利的加入其中成为成员,你要先了解这其中的社交规范。

二是与社群人员建立联系。

当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其中的人员建立联系,就更难脱离这个社群了。

三是自我效能感。

社群给了人们赋权感,这权利不一定是实际的可操作的权利,也可以是你感觉你能控制生活而得到的权利感,也可以称之为“自我效能感”。它是预测是否能坚持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积极参与社群、融入度高,并且得到了榜样或者导师的引导,那么你就更可能实现持久改变。

3、要事为先

你认为重要的东西,对你选择做什么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就是重要的事情更容易坚持。

对于看上去没有截止日期的事情,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

一是未来干预法。即用对未来的想象,让人们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

二是视觉化。即借助图片来进行思考,将虚拟的事物,梦想变得实际,变得重要。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将你想要改变的行为列出一个清单。

然后,将相应的图片收集来。

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这是你希望的未来。

这样做带来的好处,一是让目标变得更加重要,二是让你更容易坚持下去。

总之,为了让你坚持行动,做出改变,使用阶梯模型可以让行动更加容易,使用社交磁体可以让改变难以停止,使用要事为先可以让结果更有保障。

三、行为的改变

1、区分不同的行为类型

一是自动行为,指人们出于无意识做出的事情。

二是冲动行为,指人们在受到内心强烈驱使或在愤怒的状态下所做的事情。

三是常见行为,指的是人们反复做的事情,至少在做的时候,他们有部分时间是有意识的。

例如,吃零食。

自动行为:当你坐在凳子上工作,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已经在吃零食了,但你甚至没注意到是自己什么时候打开包装吃起来的。

冲动行为:你突然有强烈的冲动,想要打开一包零食开始吃,或者是你在受挫折的时候突然很想吃零食,在这个过程中你是知道自己的感情是如何影响行为的。

常见行为:你经常在打开电脑的时候,同时打开一包零食,已经养成习惯了,和冲动行为相比,你更容易意识到你在做什么。

2、利用行为对应的方法进行改变

用上面的吃零食举例。

一是自动行为。

处于自动行为的人们,并不会觉察到自己在自动做某件事。

当想要改变的时候,那些需要有意识关注所做之事的方法是不管用的。因此,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特点进行改变。

首先,极度容易。让吃零食变得不容易,比如将零食剔除出我们的生活范围。

其次,行为转为习惯。停下吃零食时,让大脑意识到自己的改变,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将不吃零食变成习惯。

最后,致命吸引。用健康食品作为替代品。如果是因为嘴巴闲不下来,用坚果或者水果进行替代;如果是因为喜欢零食脆脆的口感,用纤维饼干进行替代。

二是冲动行为。

当一个人行动属于冲动行为时,需要运用自我意识的力量的方法,因为人们在做冲动行为时是能觉察到的。

首先,阶梯模型。将戒零食的过程分成几个目标步骤,先从停止吃糖分高,油分高的零食开始。

其次,社交磁力。加入或是创立一个健康饮食的社群,每天发布自己的戒零食动态。

最后,要事为先。将自己想要的健康性感的马甲照片放在桌子前,或是将水果蔬菜照片放在桌前,告诉自己远离零食是很重要的行为。

三是常见行为。

对于常见行为,以上方法都可以。

因为人们做常见行为的时候意识最多,你容易清楚的感受到,你是怎么渐渐减少这样的行动的,或者是怎样形成习惯的。即,意识参与越多,越容易产生改变。

总之,不同行为类型,对应不同的解决方法,自动行为可以利用大脑的思维特点进行改变,冲动行为可以自我意识的力量进行改变,常见行为则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改变。

总结一下,一个人把想到变成做到,首先可以运用大脑本身的特点,从相对容易的行动开始,让行动产生结果,结果产生自我认同,自我认同再次产生行动。而重复的行动又产生习惯,习惯让大脑感觉简单,大脑感觉简单,就会继续重复的行动,从而带来改变。

与此同时,为了行动坚持下去,使用阶梯模型可以让行动更加容易,使用社交磁体可以让改变难以停止,使用要事为先可以让结果更有保障。

最后,对于已有的行为,区分不同类型,如果是自动行为,可以利用大脑的思维特点进行改变;如果是冲动行为,可以自我意识的力量进行改变;如果是常见行为,则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改变。

总之,合理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想到又做到。

以下是笔者整理《如何想到又做到》的思维导图。

查看高清思维导图,可以进入公众号“CoachMind”聊天页面,回复“123”,领取《如何想到又做到》高清思维导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67周 《如何想到又做到》读书心得 Fr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