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今日执教了《短文两篇》,一节课完成两篇议论文(随笔+杂文),在对比阅读后又拓展阅读了另外两篇有关“读书”的议论文。整个过程虽然算流畅,但是容量之大、难度之强,还是让我有“强拉硬拽”的感觉。回顾这节课,觉得目标的定位和思路的梳理还是可以的,但是应该分解为两个课时,应该让孩子们对文本有更深的解读,应该抓好、抓实议论文的最基本的一些考点。对于更深的对比拓展阅读,可以在抓实基本考点的基础上,再“锦上添花”。

于是趁热打铁,决定“重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是九下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重点是:理解作者观点、树立论述思路、拓展阅读,抒发自己的见解、学习读书和鉴赏的方法,获得读书的乐趣。

这两篇短文《谈读书》、《不求甚解》,在完成单元学习任务方面承担主要功能。它们分别是随笔、杂文,也属于一般的议论性文章。所以仍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述思路,提出质疑。同时,这两篇作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善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也要引导学生赏析和借鉴。

所以围绕这两课,准备确立以下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观点、梳理论述思路,学习说理艺术。2.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习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共设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深入阅读文本,分别把握两文的观点,梳理两文论述的思路。第二课时重点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赏析和鉴赏,能有自己的见解感悟。而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习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贯穿于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谈话导入: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苏轼的一句经典名言。苏轼在书房写下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黄庭坚也曾发表对读书的看法: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一起来聆听先哲们的言论。导入课题——《短文两篇》

二、出示目标

1.通过阅读,把握两文的观点,并梳理两文的论证思路。

2.学习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态度。

三、学习《谈读书》

1.自主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围绕题目谈论了哪些内容?

阅读指导:(1.围绕题目,猜想作者要谈论的内容。2.圈画阅读,找出表明作者观点或者行文思路的句段。时间3分钟)

2.探究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探究指导: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述自己观点的,这些观点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进而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四、学习《不求甚解》

1.自主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围绕题目谈论了哪些内容?

阅读指导:(1.围绕题目,猜想作者要谈论的内容。2.圈画阅读,找出表明作者观点或者行文思路的句段。时间4分钟)

2.探究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探究指导: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述自己观点的,这些观点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进而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五、思考探究。

处理课后第二题(目的是通过细读文本,进一步把握观点和论述的方式)。

处理课后第三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调动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的观点)

六、作业布置。

抄写课文中的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第二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谈话导入。

分享摘录的名言警句。

二、出示目标。

1.通过对比拓展阅读,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习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态度。

三、对比阅读。

处理课后第一题(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两文写作方式的不同)

处理第五大题(在对比阅读中,体会不同的语言特色)

四、拓展阅读(文章附后)

比较阅读这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五、作业布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关于读书的方法、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收获或者疑问。请结合你读书的经历,谈谈你的见解感受。

附:拓展阅读。

(一)读书三境界

                      袁利荣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二)读书的三重境界

                      徐宗文

  ①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曰:为知,为己,为人。

  ②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所不同的是,皇帝老子大多读的是“资治通鉴”一类的书,而一般读书人则不必如此。只要是有利于知识积累,有利于开慧益智的书,不妨翻一翻。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者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③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者的第二重境界。中国的读书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古人说的.“书山有路勤为径”,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为此,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④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应该大力提倡,并且大加发扬。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⑤我所说的“为人”,即“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其实,读书不应该排斥求仕,但求仕不是为“小我”,而是为“大众”。所谓“达则兼济天下”,换句现代意义的话说,叫“当官就要为人民服务”。这是更加不易做到、做好的事情,当然也是更高、更不易达到的境界。如果读书仅仅达到前两重境界,那么充其量真的不过是“两脚书橱”,如此而已。

⑥读书有三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是一个新的逻辑起点,而第三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重视和追求的极终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塑《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