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服时间的人

我们都在漫长的时光里学会长大,我们都在蹉跎的岁月里独自消亡。

开始写作之后,我发现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有时甚至恨不得一天能有48小时。

不不,其实这么说也不对,更准确的说法是,一旦我开始做某项计划,就总是会觉得时间不够用,譬如说开始阅读,开始写作,开始健身...

你看,“时间不够”,是个多么完美的借口,完美到让人心安理得地终止这些计划。充分地诠释了什么是:从开始,到放弃

我们生活在一个便捷的时代,扫地有扫地机器人,洗碗有洗碗机,洗衣服有洗衣机。甚至淘宝、共享单车、外卖,这一切的创新都替人们节约了大量时间。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却越来越感觉时间不够用。没有时间陪伴父母,没有时间照料孩子,没有时间健身,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思考。


01

驯服时间的人

《奇特的一生》,是一部写真人真事的文献性小说,更是时间管理领域经久不衰的经典书籍,而柳比歇夫正是这本书的主人公。

如果说,时间是一头难以驯服的野兽,那么柳比歇夫就是那个给时间戴上笼头,驯服了时间的人。

这位苏联的昆虫学家,从26岁开始,直到1972年去世,56年如一日的实行他的“时间统计法”。每天记录和核算时间使用情况,使用“事件|时间”日志,一月一小结,一年一大结。

也就是说,他知道自己26岁之后每一年的每一分钟是怎么花掉的。

他的年度总结把所有做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一年来的工作和休息都一一结算累计。例如:

“娱乐——65次”,接着是一张清单,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

65次到底是多还是少?我不知道,因为我甚至都说不出我自己一年看过多少场电影,听过多少场音乐会,和朋友约会过多少次。就连大约的数字,我都一下子说不上来,更别说每年的情况有什么变化: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这些数字有什么变化,我看过多少书,看的书是逐年增加还是逐年减少,各类书籍的占比有什么变化?我有什么变化?我的兴趣爱好有什么变化?我统统不知道。

我们以为是了解自己的,实际却是对自己一无所知。

02

管理时间的前提,是了解自己的时间是怎么用的。

既然要了解自己的时间,那么记录时间、总结、分析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大多数的人都或多或少明白做记录的重要性,可真正开始记录的人却并不多。为什么呢?这其实很好理解,举个李笑来老师说的例子:

其实大部分的人都听说过“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意识到应该记录账目、管理金钱开销后,却仍然只有少数人做得到。最明显的原因就是,记账并不轻松——不仅要在花销的当时记录下来,还要时常整理、分析,这使得许多人觉得记账麻烦,继而放弃。

我们在面对实实在在的金钱都尚且如此,面对无法捉摸的时间,就只会更随意了。

既然已经知道大多数人放弃记录的原因是觉得麻烦,那么反过来思考,怎样让记录时间变成一件“不麻烦”的事?

说实话,如果一定做直击内心的自我剖析,我想,我也做不到如柳比歇夫一样的精准记录时间,至少那样做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过于的“麻烦”。

我找到了一种对我来说相对便捷的方法:把便签贴在床头,每晚睡觉前,花10分钟记录下当天的大体事件以及花费的时间。定下了两个要点:

一是花费在记录上的时间一定不能超过10分钟,在记录上花的时间越长,放弃记录的概率就会越大。

二是只记录事件+时间,不做日记式的展开。

也许我现在的方法还有很多问题,但一切的事物不都是在摸索中完善的吗?

其实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便捷”记录时间的方法,形式并不那么重要,养成记录时间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开始记录了,才能了解自己的时间是怎么花销的。

03

请充分利用时间的“下脚料”。

柳比歇夫的英语是用平时小块的时间学会的,而琐碎的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算是时间,我们像极挑剔的食客,只挑选肉质最精华的部分食用,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

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

每一分钟的时间都应该是平等的,应该被一视同仁的,因为它们同样的宝贵。

以前我总是幻想,并且常常说,如果能摆脱工作就好了,到了那时候我就能大干我想做的事了,我想阅读,我想健身,我想旅游。

现在想来,即使真的能摆脱工作,终于盼到那么一天,我又真的会做那些想做的事吗?会不会又有新的客观性理由?家务,做饭,带小孩?

其实,给自己找的客观理由与想做的事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只是在于你会不会利用小块的时间,你想不想去做。

想做一件事只有一个理由,不想做一件事有一万个理由。

哦,对了,差点忘了说,12月了,你的时间账户离2018年不到8%,2017的计划你完成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驯服时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