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英雄有上帝视角,却没有过好这一生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每一个人都梦想在广阔的天地间策马奔腾、纵横驰骋。

我们学习天文地理、历史经济,音乐美术等等,惟恐眼界不够开阔,限制了人生的格局。

很多人环游世界也是为了开阔眼界,摆脱心灵的枷锁,幻想着一次由内而外的升华。

可眼界真地越大越好吗?

眼界最开阔的莫过于登月宇航员,他们站在月球回望地球上的人类文明和兴衰成败,全然是一个上帝视角,他们遥望太空感叹盈虚之有数、宇宙之无穷。

可是这些登月英雄的结局,却不得不令人反思,是不是登月的经历害了他们?

刘玮在《历史的温度》一书中写了这样一篇文章《那些从月球回来的宇航员》,从这些宇航员的的归宿中得到了一些关于视野和眼界的启发。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

本书记载,世界上有一个神秘的“12人俱乐部”。 这个俱乐部,无论是大国政要还是超级富豪,都无法加入,因为这个俱乐部只有一个入会条件——你登陆过月球。 迄今为止,只有12个人真正登陆过月球,全部来自美国。

1969年7月21日凌晨2点56分,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左脚踏上了月球,并说: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依照我们的猜测,晚年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应该是在鲜花掌声中度过,至少也应该在国家航天局担任一个技术指导的工作。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二人后来的生活却十分窘迫。阿姆斯特朗在过半隐居生活时,曾有朋友劝他多出去走走,而阿姆斯特朗的淡淡地回答了一句话:

“我连月球都去过了,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吸引我呢?”

阿姆斯特朗甚至开始认为是登月之行毁了他的生活,他曾经无比悔恨地说过:“我希望未来有人到月球上把我的脚印擦掉。”

月球上的奥尔德林

阿姆斯特朗的登月搭档,巴兹·奥尔德林后来写自传回忆了当初自己的心态:

“30多岁的时候,仿佛就完成了自己人生全部的使命,接下来根本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奥尔德林心灵极度空虚,无所事事。他开始酗酒,然后和自己的妻子离婚;然后再结婚,一年之后再次离婚,之后继续酗酒。从空军退役后,他因为没有人生目标,甚至靠推销汽车谋生。

“阿波罗14号”的宇航员

后来,“阿波罗14号”载送三名宇航员在此登上月球,其中名为埃德加·米切尔的宇航员,完成9小时17分月球表面行走记录 。

他作为全世界第六个登上月球的人,接受采访时却发出了一句惊人的言论:“我碰到了外星人!”

按照埃德加的说法,当时他“有一种被某种东西注视的奇怪感觉,仿佛和宇宙中的智能生命产生了一种心灵的接触”。

他并且坚信这并不只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为在回到地球后就创办了一个“抽象科学研究所”,专门研究各种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当然也包括外星人。

詹姆斯·欧文

“阿波罗15号”登月舱驾驶员詹姆斯·欧文在月球的亚平宁山的一块岩石上,发现了一块有着数十亿年历史、被称为“起源石”的水晶,他表示自己当时就感到这块“起源石”仿佛正在那儿等待他的到来。

从此他对于这一块“起源石”的召唤念念不忘,回到地球后,詹姆斯就建立了一个叫作“高飞”的宗教组织,然后开始不断率团队去土耳其亚拉拉特山寻找“诺亚方舟”的遗骸——他经常说,在太空中的经历使他觉得离上帝前所未有地近。

“阿波罗16号”的登月舱驾驶员查尔斯·杜克,在返回地球后就开始严重酗酒,并且经常虐待自己的孩子。后来,他也皈依了宗教,在回忆自己的登月经历时,他的评价是“我生命中的灰尘”。

这些登月宇航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万里挑一,并且有定期的心理测试,可以否认偏激型人格的推测,并且他们都有着丰富的天文知识。为什么一次月球之旅后会对他们的认知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呢?

《历史的温度》一书中,记录了宇航员们站在月球上注视地球时的内心写照:

埃德加回忆道:“忽然从月球边缘缓缓升起了一个蓝白相间的星球,我一时呆住了,当时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詹姆斯·欧文也感慨道:“每当晚上,你抬起头就能看见月球,我在月球上看地球也差不多,它活像一个脆弱的蓝色皮球挂在黑暗的宇宙内,你几乎可以伸手就握着它,这种感觉可说无法想象得到。”

正是这种前所未见的景象,对自己的人生观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万年的人类文明,两百年的科技进步,所有这些让我们人类所有引以为豪的,放在浩渺的宇宙之中,都显得如此渺小卑微,那么人类还有什么努力的意义了呢?

记得高中时,一位物理老师课堂上播放了一段天文纪录片。片中讲述太阳通过核聚变把氢变成氦,发光放热,已经持续了46亿年。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质量不断减轻,体积不断膨胀,终有一天会变成红巨星,直至将地球吞没。

一个同学看完之后,情绪低落,甚至对读书升学失去了兴趣。

怀揣着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少年,突然得知这个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注定会消失,所有的人类文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

可以想象这个未经世事的少年经受了多大的冲击,可惜那时刘慈欣的巨著《三体》还未问世。

如果他曾读了这本书,曾随着刘慈欣的笔尖探索过地球之外的外星文明,想象过地球消失后的世界,他可能就会有足够的认知水平慢慢地理解宇宙,便不会落一个这样的心结。

许多美好的事物,诸如名表豪车、奢华游艇、名媛聚会、环球旅行、深海探险等,都能让我们体验到世界的多姿多彩。

但是这却不是越早接触越好,而是要与自身认知水平相匹配的,宽阔的眼界如果没有相应的认知和阅历加持,很可能会泥足深陷、万劫不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登月英雄有上帝视角,却没有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