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无鸿儒,往来有白丁

前天写了一半搁浅的文字,今天把它结束吧。

听说《小妇人》好看,便下载了观看,却并没有太大兴趣,四个女孩和几个帅哥也没认清楚——也许是自己没认真看。

今天上午大雨倾盆之际,窝在家里的我便继续看剩余的部分,但这次更不得要领,人物关系简直一塌糊涂。

好容易等到快结束的时候,一个场景却让我突发感慨。

那个给送贝丝钢琴的富有善良的邻居老人劳伦斯,在她们家的围栏外徘徊。乔出来的时候看到了他。

劳伦斯老人感叹他没有理由进去拜访了——因为那个爱弹钢琴的贝丝已经离世了——老人没有提到贝丝,但是他与乔内心因为贝丝离去的感伤是一样的。乔什么也没说,而是默默地挽着老人的胳膊进了屋……

那个温柔的,家里有很多藏书和钢琴 的老人劳伦斯,被乔挽着胳膊进屋的场景触动了我。乔的邻居,一位慈爱的被人尊敬的老人,无偿给贝丝赠送钢琴的老人,乔有这样的一位邻居长辈,是多么让人庆幸的、荣幸的事情。

而我从小到大,无论是家人,亦或是邻居,同事,来往的都是些特别普通的人,生命里何曾出现过那种受人尊敬的人,何曾有这样一个能触动我灵魂的人。

想起陶渊明说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则基本上只能做到“谈笑有白丁,往来无鸿儒”。

首先,家庭里就没有什么文化氛围,即便就是现在写个,他们父女俩也是视若无睹,女儿难得看了几篇,还是利诱之下的阅读,先生则完全不感兴趣。书橱里的书籍只是我一个人的,父女俩从来不会被我的巧言令色所打动,威逼利诱所吓倒,不读就是不读。

其次,或许现实中我偶尔也有遇到一些居高位者比较内涵一点,但我一介平民,并不会跟这些人产生交集,我即使一个人承受孤单,也不会主动与他们交流。

再者,自己只是因为喜欢才读了几本书而已,且不甚了了,我自己就是一个白丁,又怎么可能去与鸿儒谈笑。

小时候,识字的父亲还能讲点有文化的东西,或者说个故事,或者讲讲人生小故事,而不识字的母亲只是唠叨家长里短,让我生厌。但也仅此而已,父亲后来再也不阅读了,并且他虽然因为家庭遭遇过政治迫害,却不太关心政治新闻,不关心历史,也不曾跟我讲过多少日月星辰。

而现在的我,更是难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我一个人阅读码字无人分享,女儿沉浸在她的二次元世界里无法自拔,先生则是除了看《王牌》这个我还能接受的一丁点儿娱乐文化之外便再无可交流的话题。诗词大会就我爱看,再经典的文学书籍也就我看,昨天微信里给先生转发的关于周深的文字,他竟然无视。

我特别向往那种从小有爷爷带着仰望和认识星空、 奶奶带着诵读《木兰辞》、父亲带着看《新闻联播》和《三国演义》、母亲则带着阅读经典的孩子的家庭。

听父亲说过我爷爷识古文、懂周易,而且从遗像上来看,爷爷皮肤白皙,五官甚是端正,可以想见爷爷肯定是个儒雅之人。可是父亲尚未成家爷爷就带着冤屈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想象过要是有爷爷带着我长大,我该有多么幸福啊。

虽然我的父亲曾经也喜欢读书,据母亲说以前每晚还给她讲故事,可是后来生活的重压把父亲读过的那些书都吞噬了。

而我现在的家庭,先生的父母虽然都识得几个字,但仅限于生活所需的那些字,和文化是没有关系的。孩子的爷爷瓦工出身,性格粗鄙,曾经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起过一点点反作用的。当然,文化跟学历其实并无一定的关系,没有学历却有持续的学习力之人也是可以很有文化的。

女儿刚刚识字的时候捧着硕大的《格林童话》读得津津有味,那时我很庆幸她能主动阅读。然而当她识字多了之后,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阅读对她产生了副作用,她不喜我理解的意义上的文学,我对她的熏陶几乎毫无作用,家里的任何一本名著她都提不起兴趣。高中时还能在老师的布置下阅读经典,此后便很少真正去阅读了。

对于家庭的文化,不是传承,应该是建设,我只能寄希望于女儿的下一代。偶有一天我幻想女儿以后的娃能遇到一个儒雅的有文化的爷爷——大概就像我的爷爷那样,可以从小被带着仰望星空认识日月星辰,诵读诗词歌赋,学习琴棋书画,长大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幸好来到的我,最近也遇到了几个真心让我佩服的热爱写作的有文化的友友,每天来给我点赞评论,让我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畅所欲言,也让我可以有心灵的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笑无鸿儒,往来有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