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这一代的孩子该何去何从?

今天要分享的话题过于敏感或沉重,请先看一位家长在朋友圈里的文章:

(昨天,我们组织了一个很特别的家庭日活动。上午,几个同是六年级的学生家长带着孩子们在参观南海石门中学时,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当来到万世师表的孔子像前,父母们纷纷驻足合掌行注目礼。有的家长连忙想招呼孩子过来行礼……孩子们倒在一旁自顾自娱嬉笑,好像压根没觉得孔子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有的妈妈家长见状既气又急,刚好看见同行的小同学手中有一小束鲜花,就要动手来个代孩子们“借花献佛”。谁料孩子不干,家长就只好抽一支花,代孩子们放花在像前……

下午,我们策划组织了一场父母与孩子的聊天交流会,观点碰撞十分激烈。其中,就有涉及到上午这个插曲的话题。有一位个性强的女孩,就很大胆代表小伙伴发言:一是大人不尊重我们孩子的权利,在不经同意的情况下就“抢”花送别人,这花是同学间自己的礼物。二是,孔子是2000多年前的人,我们认识他可以了。您们敬他,我们小孩子又没反对。但为何还要拉着我们一起礼拜他,还非要我们的花送给他。这就是迷信!对此观点,其他小孩子纷纷表示点头赞同。

这一下子,我们在场家长们很吃惊,可以说是大为震惊,有值得思考。您说孩子的话都错吗?她们仅仅只是代表小部分人吗?孩子会把家长对孔子像的虔诚恭敬心,看作是一种“迷信”。我们两代人认知观念冲突背后,是否又折射出我们现代教育在礼学或“道”的严重缺失?)

这一代的孩子该何去何从?我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呢?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学校和家长们比较头疼的问题。孩子作业磨蹭问题,痴迷电子产品问题,学习不努力的问题,缺乏学习主动性问题……。所有的问题在学者那里,家长们是要背锅的,你的孩子自己没教育好,家长不作为和不会教育造成的。我是觉得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不是专家,不知道这些专家孩子怎么优秀,也不知道他们孩子是否在国内读书,还是早早送到国外读书。我也不是专家一样大人物,最多算是“吃瓜群众”,也不懂得如何去培养孩子,只是聊聊自己想法,只能算是井底之蛙吧。

今天,我们在孩子教育问题的分化,构成教育的多样性选择,精英教育和普通教育构成截然不同两个方向,一部分人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一部分人是培养成普通的民众,而成为普通人要占绝大多数。中国的高等教育中,考试好的学生可以进985211类大学,享受良好的公共财政补贴,优良的教育资源;考试不好的孩子进高职,学费比北大还高,但接受的是质量不太好的教育,个人付出成本相对比较高。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为什么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这么焦虑?因为中国的孩子生活在高度筛选型的环境之中,特别是高考选拔体制和各类考试选拔愈来愈激烈,导致学校和社会更看重的就是考试分数,分数基本成了评价学生甚至决定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起,就开始压榨孩子的时间和身体,一味要求孩子拼命学习,教育的全过程都伴随一个又一个的考试筛选。由于城市与地方教育资源不平衡,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断裂,应试教育和批判性教育的矛盾,造成教育分化,短期内还难以逆转。

关于教育的问题最核心,也就是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弄清这个问题,才能确立我们育人的终极目标。这就要回归人的本身,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人,培养成一个健康健全、知书达理、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而不只是一个有知识的人。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大都是只为自己而着想,如果只是强调物质第一金钱至上,那么,不管得到还是得到金钱和物质,都不会幸福,得不到是痛苦;得到也只有短暂的满足,还有无尽的欲望或者空虚。如果,感知不了生活的幸福,生活又有什么意义?而他们,都是我们的孩子啊!

孔子的教育之道所倡导的是立身成才。孔子门下“学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传授弟子“三教”(诗教、礼教、乐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弟子通过修习,基本上都具备基本的生存本领,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知行合一,绝大多数可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独善其身;有作为的人可以成为国家之材,兼济天下。同样,现代教育就在于唤醒、点燃、激励每一个学生个体,尊重、关爱、成全每一个孩子,帮助孩子融入社会融入世界,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的学校需要创新上课模式,创设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老师,始终要做一盏明灯,指引孩子前行的方向,始终是一道温润的光芒,滋养孩子成长的心田。

在古代,读书人都是有理想追求的。孔子的理想是“修君子之身,齐德行之家,以仁政治国,以克己复礼”,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儒家思想传统知识者所尊崇的信条;孙中山以“天下为公,立志做大事”为一生之信念;而一般读书人都把“光宗耀祖,建功立业”作为人生追求的理想。那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读书志向,一直在引领前进的方向。正是因为心中有了坚定的理想,读书人才毕其一生,矢志不渝,不懈追求;而凡夫们则能寒窗苦读,秉烛夜吟,十几年如一日。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应该是讲青年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过着不问事实,只问动机和利害;不辨是非,只辩亲疏远近,沉浸在“术”世界,最求“技”精深而内卷,距离真正的“道”好像越来越远。陈独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当下,对于一个青年人来说,最可贵的品质,应该是越来越沉静静,而不是使用激进的情绪。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少一些宏大的叙事,多一些具体细微,始终在底线思维中增长人生的力量,渐渐构建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幸福的人生。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中曾说:“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B站“不被大风吹倒”视频火了,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给青年的一封信,这封信是一位长者对青年人的关爱与期许。开篇用“如果人生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刻,该怎么办?”展开讲述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一个辍学的放牛娃,有幸得到一本《新华字典》,在没有外人监督下,自己刻苦学习。一个只读过小学五年级书的人,居然能通过个人自学努力,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要付出多少超乎常人的努力。过早的辍学的他,没有被艰难打到,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刻苦学习的劲头,才能有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这也是莫言老师所说的,面对人生至暗时刻,不要退缩,就是胜利。

第二个故事讲自己爷爷的故事。在狂风之中,爷爷双手紧紧攥住车把,绷着背弓着腰,尽管双腿颤抖,但双脚仿佛扎根在泥土里,纹丝不动,拼命与狂风对抗,守住自己一车的草料。即使身上的衣服被吹得四分五裂,手推车子没有退缩一步。爷爷在跟大风对峙像雕塑一样永远刻在他的心中。

电影《金刚川》中,志愿军一次次架起敌机炸不毁的大桥,也同样铭刻在每个观影者心中。就像莫言老师说的“遇到困难不要灰心,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绝望中产生,并召唤着我们重振旗鼓,奋勇向前”。《不被大风吹倒》这封信,值得所有的青年人看到,希望能给面对人生困难的年轻人带来启发、信心和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四青年节||这一代的孩子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