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吝”、“往吝”与“贞吝”
“吝”字最先出现在屯卦,屯三讲“往吝”。以后在经文中多次出现,有“吝”、“往吝”、“贞吝”、“往见吝”、“君子吝”、“有它吝”、“小吝”、“终吝”等用法。
“吝”是个形声字,从口,文声。本义是顾惜、舍不得。《说文》讲“吝,恨惜也。”指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过分爱惜。词语则有吝惜、悭吝、吝啬,还有耻辱等义。
经文中的“吝”,大多是形容力量单薄、力不从心。屯卦是个局部失衡卦,屯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三爻为阴为丙,四为甲,由三至四是君子之行,但由丙至甲需要八个时间单位,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是“往吝”。
蒙卦是一个局部失衡卦,蒙卦的天道是辛庚甲壬己癸。蒙初受二爻的影响,有向四爻方向进发的趋势,但此行与人道相背,且蒙初是个阴爻,因此爻辞说是“以往吝”。蒙四也是个阴爻,受二爻影响,有向上爻方向运动的趋势,但上爻是个阳爻,有能力在原位保持稳定,四爻无法上行,也无法践履人道,因此是“困蒙,吝”。这些“吝”字,都与自身的软弱有关,也与处境有关。
泰卦上爻讲“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泰卦是个整体失衡卦,泰卦的天道是戊甲丁己乙丙。泰上至三是既合天道,也合地道,但此行容易造成卦体的倾覆,这就是“城復于隍”,上爻的最佳选择是不动,静待时间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主要还是靠环境,而不是靠上爻自身,上爻控制局面的能力很有限,因此爻辞说是“贞吝”,“贞吝”就是说保持稳定但力量有限;
经文中的“君子吝”是说君子形单力薄;“有它吝”是说与其它爻相比较而显得力量单薄;“小吝”是小有恨惜;“终吝”是结果落个恨惜。
(132) 释“厲”
“厲”字最先出现在乾卦,乾卦三爻讲“夕惕若厲”,以后经文中又多次出现,有“厲”、“贞厲”、“有厲”、“往厲”、“来厲”、“小子厲”等等用法。
“厲”字读音为(lì),其意义现在一般以为有严格、严肃、凶猛、磨砺、祸患、危险等。经文中的“厲”字,多指形势严峻、危险,“有厲”就是存在危险,“贞厲”是保持稳定或静止有危险。
乾三为什么要讲“夕惕若厲”呢?这里主要指的是环境或形势,乾卦初爻如果至二,那么初位就有一个空缺,这个空缺需要其它爻来填补,三爻就是一个“候补者”,三爻按照天道与人道是至四,如果填补初位,那就脱离了天道与人道,这就是三爻“若厲”的原因。
“贞厲”一辞的初筮告是讼卦,讼卦三爻讲“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讼卦是一个局部失衡卦,讼卦的天道是辛庚甲壬己癸。讼三是讼卦的终结阶段,但处在“人地相左”当中,按照人道是至四,按照地道是至上,上爻为癸,如果至上,那就正与天道相悖。处在终结阶段的天元甲,本身没有进取能力,只有吸纳能力,由于三上之间的“天地相悖”,三爻不可能从上爻那里得到接济,所以只能是“食舊德”;终结阶段的天元甲本来应当稳定、静止,但受到“人地相左”的影响,保持稳定或静止又很艰难,这就是“贞厲”的原因。
“贞厲”一辞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小畜卦,小畜上爻讲“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兇。”小畜卦是个局部失衡卦,小畜卦的天道是戊乙甲丁己丙,上爻丙处在“三道分途”当中,依照天道是至四,依照地道是至二,依照人道是“反身”至五。正是这个“三道分途”,使得上爻难以保持稳定或静止,这就是小畜上“貞厲”的原因。
大畜初讲“有厲,利已。”大畜卦是个整体失衡卦,大畜卦的天道是辛甲壬己庚癸。初爻辛处在“三道分途”当中,依照天道是至三,依照地道是至五,依照人道是至二,正是这个“三道分途”,造成了初爻的“有厲”,但也因为这个“三道分途”,消减了至三的动力,三爻可以“曰閑輿衛”,三爻放弃武备,四爻己也就可以免除威胁,这就是“利已”的原因。
“往厲”一辞见于小过卦,小过四讲“無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小过卦是个整体失衡卦,小过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四爻壬处在“天地合一”却与人相左当中,应当说小过四至初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假如小过四至初并且取代初爻,那么卦体就要发生特殊变化,从维护卦体稳定的角度考虑,小过四不宜至初,这就是“往厲必戒,勿用,永貞”。
“来厲”一辞见于震卦,震卦二爻讲“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震卦是个局部失衡卦,震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震二处在“天地合一”却与人道相左当中,依照天道与地道是至上,依照人道是至三。所谓“震来厲”就是指的四爻有迫初之势,受此影响二爻有向上之势,从维护卦体的稳定考虑,二爻不宜上行,这就是“勿逐”,二爻不动,静待初爻的到来,由初丁至二甲,正好是七个时间单位,这就是“七日得”。
“小子厲”一辞见于渐卦,渐卦初爻讲“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無咎。”渐卦是个平衡卦,渐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由于是初阴上阳,因此渐卦是个微妙平衡卦,初爻的支撑能力相当有限,这就是初爻“小子厲”的原因。
概况说来,“厲”就是环境不利,这种不利,也不一定就有凶险,也可能是“无咎”,如睽四就是“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甚至是“吉”,如家人三讲“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133) 释“咎”
“咎”字读音为(jiù),首次出现是在乾卦,乾三讲“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以后在经文中出现凡98次,按其用法,有“为咎”、“匪咎”、“何咎”、“无咎”等。咎的意思是过失、怪罪、灾祸、仇怨等。“为咎”是成为过失;“匪咎”是不算过失;“何咎”是哪里有过失?“无咎”是没有过失、灾祸等。
上文谈到,乾三“夕惕若厲”,主要指的是环境或形势,乾卦初爻如果至二,那么初位就有一个空缺,这个空缺需要其它爻来填补,三爻就是一个“候补者”,三爻按照天道与人道是至四,如果填补初位,那就脱离了天道与人道,这就是三爻“若厲”的原因。同样是这个爻又说“無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三爻“若厲”,主要还是初位的空缺造成,不是三爻本身的过失,三爻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坚持天道与人道至四,另一个是返初,即便是返初,在乾卦六爻均等的条件下,也没有什么灾祸,因此说“无咎”。同样的原因,乾四也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坚持天道与人道至五,另一个是返初,也就是“或躍在淵”,这也不是四爻的过失,也没有灾祸。
小畜初爻讲“復自道,何其咎?吉。”小畜卦是个局部失衡卦,小畜卦的天道是戊乙甲丁己丙。初爻是“三道分途”,依照天道是至五,依照地道是至四,依照人道是至二。从“三道分途”这一点看,小畜初可能有灾祸,但仔细看这三道,其实有的是不用考虑的,初爻至五虽然合乎天道,但不合人道与地道;初爻至四虽然合乎地道,但正与天道犯顶,这样初爻的最佳选择就是至二,至二虽然不合地道与时宜,但二爻的运动趋势是向上,如果二爻至上,那么这对初爻至二就是一个牵动。因此爻辞用反问的语气说“復自道,何其咎?”并且判断为“吉”。
“匪咎”一辞出自大有卦,大有初爻讲“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大有卦是个局部失衡卦,大有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大有初面临着“天地合一”却与人道相左,依照天道与地道是至五,依照人道是至二。在这种情况下,初爻至五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至五,就有动而离位之虞,这似乎是“咎”,但五爻甲有一个性质,那就是一旦激活,立刻就由“只入不出”变成“只出不入”,这样初爻就没有失去初位的危险,所以爻辞讲“匪咎,艱則無咎”。
随卦四爻讲“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随卦是个整体失衡卦,随卦的天道是丙乙己丁甲戊。随四处在“三道分途”当中,依照天道是至上,依照地道是至初,依照人道是至五。随四如果选择不动,那就等于阻塞了初爻的一个通道,卦体就要陷于僵窒,因此爻辞说是“贞凶”,如果选择天道至上,那就没有灾祸,上是四爻与五爻的“孚”,这就是“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睽卦五爻讲“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睽卦是个平衡卦,睽卦的天道是辛甲壬己庚癸,四爻至五是个“天人合一”,五爻处在“天人相背”当中,依照天道是至初,依照人道是至上,这可以说是左右逢源,因此爻辞说是“往何咎?”
夬卦初爻讲“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夬卦是个平衡卦,夬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夬卦二四互衡,三五互衡,并且都是阳爻,这等于封住了初爻的通道,因此爻辞说是“往不勝為咎”。
大体说来,“咎”字的意思就是过失、灾祸,这些过失或灾祸,与环境有关,但主要是自身,所谓“咎由自取”,这是与“厲”有所不同的地方。
(134) 关于乾坤的纳甲
前面我们探讨了卦体,指出平面的或垒砖头式的六画,不是两个三爻卦的重叠,而是一个立体,六爻表现的是上下前后左右或者上下东西南北。标准的或者说是典型的卦体则是一个球体,六爻可分为三个“对立面”,即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每个爻除了与之对立的爻以外,与其它四个爻都相互为“邻”;六爻按照高、中、低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爻居下为一个层次,二三四五爻居中为一个层次,上爻居上为一个层次,层次越高,势能越大;六爻还分别构成三个“圆圈”,即初二上四、初三上五和二三四五,作为“圆圈”,无所谓起点、终点,也无所谓正向反向。
爻是构成卦的单位,但不是最基本的单位,最基本的单位是“数”,是天数与地数。天数与地数是构成卦爻的“素”,一个卦有五十四个数,其中或者天数为二十五,地数为二十九;或者天数为二十四,地数为三十。一个爻有九个数,其中或者都是天数,或者都是地数,更多的是天数与地数混杂,但爻数一定是九个。数还分为“动数”与“静数”两类,“动数”是指能够在不同的爻之间周流的数,这类数共有四十八个,其中天数是二十二个,地数是二十六个;“静数”是用于给爻定位的数,这类数有七个,其中三个是天数,四个是地数,六爻当中有五个是一个数定位,有一个爻是一个天数与一个地数轮流定位。
天数与地数的比值一般情况下是一比一点五,特殊情况下是一比一点二五。爻的阴阳性质,是由爻内所含天数与地数的比例及比值所决定的。这些内容,我们就叫卦爻的“数结构”。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探讨的卦爻运动与变化的基本法则,也就是天道、地道与人道。指出所谓“天道”就是指卦体六爻在时间上的差异与联系,或者说是六爻在动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六爻在时间上的顺序,原筮卦(也即周易卦序中的奇数卦)用甲乙丙丁戊己表示,复筮卦(也即周易卦序中的偶数卦)用己庚辛壬癸甲来表示,这两个顺序就叫“天道”。所谓“地道”,是指卦体六爻在静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或者说是六爻在空间上的差异与联系。严格说来,“地道”还不算“道”,因为这里还没有运动;但也可以算“道”,因为它是运动的一个潜在原因。在由二与四和三与五爻构成的两个“跷跷板”上,量大的一端向下,或者说量小的一端向上,这种趋势就叫“地道”。 所谓“人道”,是六爻初二三四五上这样一种顺序,在卦体上也就是下→前→右→后→左→上这样一个顺序。“人道”是六爻关系的一种外在规定,反映了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一般情况下,“人道”也就是“君子之道”。
我们还曾经谈到,天道与人道的规定在依据上有所不同,因此在顺序上也就有一致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不一致。假如我们把人道看做是一种形式,把天道看做是内容,那么在人道这样一种形式下,就有着丰富的内容。由于人道是从卦体以外的某个视角出发,固守着“下前右后左上”这个顺序不变,那么在球形卦体旋转或滚动的情况下,附着在卦体上的天干也就随之旋转或滚动,这样天道顺序就与人道顺序发生了错乱,在一般情况下,人道的实际内容就有四十八种,个别情况下则有十六种。周易六十四卦,每一个卦只用了一种,例如乾为甲乙丙丁戊己,坤为己庚辛壬癸甲,屯为乙己丙甲戊丁,蒙为辛庚甲壬己癸,等等。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乾为甲乙丙丁戊己,坤为己庚辛壬癸甲,屯为乙己丙甲戊丁,蒙为辛庚甲壬己癸,等等。经文上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些,这些内容是根据什么得来的呢?这里我们就先说说乾坤的纳甲。
乾坤纳甲,说起来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乾卦六爻的顺序,是自下而上,曰初二三四五上,现在换成甲乙丙丁戊己,这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是传统易学始终没有弄明白,甚至是搞糊涂的一个问题。
在易学界有这样一种见解或曰共识,就是认为乾卦六爻自下而上依次递进的顺序,反映了事物由发生到发展直至衰亡的过程。比如张立文先生在《帛书周易注译》中谈到:“乾卦爻辞的编排体现了由下而上的上升运动,在由初爻至上爻排列上,没有内外卦之分,也不反映是两经卦的重叠,只是一种顺序上增。如乾初九「潜龙」,龙潜伏未动;九二龙出现在地上;九四龙跳跃在渊;九五龙飞在天空;上九龙飞过高,而有悔。象征着事物变化发展是由不动到动,勿用到用,并由低到高,逐渐上升,升到一定的高度,要适可而止。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成为「亢龙」,物极必反,而「有悔」了,这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实,所有的卦都蕴含深刻的哲理,只不过别的卦再也没有这样鲜明的层次)。在对卦辞和爻辞的理解和解释中,易学界真正取得共识的没有几条,如果说有,那么这可以算一条。的确,乾卦以龙为象,初潜、二见、四跃、五飞、上亢,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彖辞传》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所谓“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这就是说,乾卦的六位是时间的差异与顺序造成的,反过来说,时间的差异与顺序又是通过六龙的不同状态来体现。六龙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已经知道,就数或爻体而言,六龙没有任何差异,它们都是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如果就爻位而言,这里就有了高低上下、前后左右的区别,这种区别还不能体现时间的顺序、间隔和持续性质。假如我们把六龙看成是一条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场所的变更,经历了六个不同的阶段,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那么乾卦六爻的差别就不仅仅是方位上的差别,而且也是时间上的差别。正因为乾卦六爻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按其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纳入甲乙丙丁戊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顺理,就是顺乎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自然之理,成章就是六爻在时间上的差异与联系。可不可以这样设想,乾卦六爻的顺序不按照甲乙丙丁戊己的顺序排列,而按照别的顺序排列,比如初爻纳乙,二爻纳甲,或者初爻纳丁,二爻纳乙,如此等等,这样一来,作为过程的不同阶段,虽然有间隔性,但顺序性、持续性却看不到了,乾卦六爻的层次感也没有了,显然这是不合情理的。有没有这样不合情理的事呢?看一看算命先生们的卜筮书就知道了,所谓“乾纳甲壬、坤纳乙癸”之类,便是这种不合情理的纳甲。试想乾卦的内卦为甲,那么这三个爻在时间上就没有差别(如果说有差别,也只是周期上的差别,而不是阶段上的差别);如果外卦纳壬,那么内外卦之间也就只有间隔性,而没有顺序性和持续性(天知道乾三是怎样从甲过渡到乾四的壬的呢)。应当说张立文先生关于“没有内外卦之分,也不反映两经卦的重叠”的见解是有道理的。焉知有多少人还抱定“八卦重合说”和相信“乾纳甲壬”一类的鬼话呢?
乾卦六爻的顺序,或者叫初二三四五上,或者叫甲乙丙丁戊己,它们在表达六爻的顺序性、间隔性和持续性上,没有什么差别,这就是说,对于乾卦而言,说是初二三四五上也可,说是甲乙丙丁戊己也可。但这仅仅限于乾卦,因为对别的卦就不能这样说了。原因何在呢?原来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对于卦体而言只是一种外在的规定,反映的是观察或认识的顺序,我们把这种顺序称为“爻序”,它也就是我们说的人道。而甲乙丙丁戊己则是卦体六爻的一种内在规定,反映六爻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把这个顺序就叫天道,确切说这是乾卦的天道。
乾卦六爻自下而上,依次纳入甲乙丙丁戊己,那么坤卦又是如何纳入天干的呢?这就需要先行弄清乾与坤的关系。传统上有一种见解,认为乾与坤的关系是“错卦”或者“旁通卦”。所谓“旁通”,就是阴阳爻画相反,例如师卦与同人卦旁通,屯卦与鼎卦旁通等。按照这种看法,坤卦初爻为乾卦初爻所变,坤卦二爻为乾卦二爻所变,如此等等。其实这只是从形式上去看,而不是从实质上去看。从实质上看,我们已经多次说过了,那就是乾坤一体,从数上看,它们没有任何差别。如果说乾与坤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倒过来”,乾是倒过来的坤,坤是倒过来的乾,二者的关系是“覆卦”,覆卦习惯上也叫“反卦”、“反易”、“反覆卦”或“综卦”。
既然坤卦是倒过来的乾卦,那么乾卦的上爻实质上就是坤卦的初爻,乾卦的五爻也就是坤卦的二爻,如此等等,所以坤卦的运行路线对于乾卦而言就是原道返回。我们已经知道乾上为“己”,那么坤初也就是“己”。坤初为己,按照坤卦六爻初二三四五上的顺序纳入己庚辛壬癸甲也就是个顺理成章的事了。己庚辛壬癸甲在表现坤卦六爻的顺序性、间隔性和持续性上,同爻序初二三四五上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对卦体而言,初二三四五上是外在的,表现的是人道;己庚辛壬癸甲是内在的,表现的是天道,并且仅仅是坤卦的天道。从乾坤的纳甲可以看出许多问题,比如:
一、乾坤两卦的天道与人道,走的是一条道,或者说是天道与人道的同一,简单说也可以叫“天人合一”,对人而言,也可以叫“与时偕行”。天人合一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大特色,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的状态。有没有这样一种状态呢?从乾坤两卦来看,应该说是有,乾坤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但这种状态并不持久,因为自屯卦以后,再也没有一个这样完全天人合一的卦,所以天人合一这种状态,只能说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状态。
二、乾坤两卦走的是一条完全相反的路线,乾是甲乙丙丁戊己,坤是己庚辛壬癸甲,所以,乙和癸原来是同一个爻位,同样,丙和壬、丁和辛、戊和庚也都是同一个爻位,只不过运行的方向刚好相反,如乙要运行只能向丙,而癸要运行却只能向甲,如此等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同位而不同方”。因此,乾的前进,对坤而言就是倒退,而坤的前进对乾而言也是倒退。于此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坤卦辞讲“先迷后得主”,这个“主”原来就是乾卦的初爻甲。
三、乾之终即坤之始,坤之终又是乾之始,所以二者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圈。如果从静态来看,乾坤共有十二个爻;如果从动态来看,乾与坤共有十个刻度,自甲开始,再返回到甲,而表现的却是十个时间单位,正好是一个周期。前面所说的六爻表现六个不同阶段,此时必须做一个补正,那就是从动态来看,只能表现五个时间单位。
作为“父母”或“易之门”的乾与坤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这里仅谈以上几点。简言之,不掌握乾坤(乾坤所展现的种种原则)就无法析易。
(135) “原始反终,以为质也”
《系辞》讲“原始反终,以为质也”,什么是“原始反终”呢?“原始反终”就是“周而复始”,说白了就是“倒过来”,乾卦变坤卦就是“倒过来”,乾卦上爻变成了坤卦初爻,乾卦六爻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到了坤卦初二三四五上,实质上就是乾卦的上五四三二初;用天干表示乾卦六爻的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表示坤卦六爻的顺序就是己庚辛壬癸甲。
但是,作为周期,乾卦只是表示这个周期的一半,坤卦表示另一半,两卦合一才是一个完整的周期。
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变,大部分是“原始反终”,也就是前一个卦的上爻,变成了后一个卦的初爻;前一个卦的五爻,变成了后一个卦的二爻;前一个卦的四爻,变成了后一个卦的三爻;前一个卦的三爻变成了后一个卦的四爻;前一个卦的二爻,变成了后一个卦的五爻;前一个卦的初爻,变成了后一个卦的上爻。
例如屯变蒙、需变讼等等,对于这种卦变形式,传统上叫做“覆卦”或“综卦”。这种整个的“倒过来”的卦变形式就叫“原始反终”式。
乾变坤本来是“原始反终”式,但因为人们不知道乾卦各爻与坤卦各爻完全等量,是阴是阳只是一个怎么看的问题,这样就把乾卦看做是“纯阳之卦”,把坤卦看做是“纯阴之卦”,把两个卦的关系看做是“反卦”或“错卦”,所谓“反卦”或“错卦”,就是乾卦的初爻,变成了坤卦的初爻,乾卦的二爻,变成了坤卦的二爻,如此等等。
如果是一个卦中的某个爻或某些爻的阴阳起了变化,那么可以肯定卦一定也要变化,但是,即便阴阳没有变化,爻位起了变化,或者是爻所表示的时间起了变化,那么也一定引起卦的变化。例如屯变蒙、需变讼等等,若论阴阳,可以说没有变化,但爻位与爻所表示的时间起了变化,因此这也是卦变。
如果是阴阳起了变化,爻位与爻所表示的时间也起了变化,那么这当然更是卦变。例如坤变屯、蒙变需等等。
抛开阴阳的变化不论,假如是前一个卦的上爻,变成了后一个卦的初爻;前一个卦的五爻,变成了后一个卦的二爻;前一个卦的四爻,变成了后一个卦的三爻;前一个卦的三爻变成了后一个卦的四爻;前一个卦的二爻,变成了后一个卦的五爻;前一个卦的初爻,变成了后一个卦的上爻。那么这种卦变形式,就还是“原始反终”式,比如说蒙卦变需卦,就是这样的一种变化。
如果不是前一个卦的上爻变成后一个卦的初爻,或者前一个卦的上爻变成了后一个卦的初爻,但其它爻的位次不是遵循的前五变后二、前四变后三、前三变后四、前二变后五、前初变后上,那么这就不是“原始反终”式。有没有不是“原始反终”式的卦变呢?我们说有,在六十四卦这个链条上,就有十二次不是“原始反终”式的卦变,假如我们把“原始反终”式的卦变看做是一种正常的卦变形式的话,那么这种不正常的卦变我们就叫做特殊的卦变。
(136) 坤变屯--“中道而返”
上文谈到,卦变的“原始反终”式,就是按照周易通行本的卦序,前一个卦的上爻,变成后一个卦的初爻,前一个卦的五四三二初爻,顺序变成后一个卦的二三四五上爻。如果不是这样的变化,那就是特殊的变化。坤变屯就是一个特殊的变化。
坤变屯,明显的是阴阳变化,坤卦六爻皆阴,屯卦有阴有阳。但是,我们这里关注的不只是阴阳的变化,而是爻位与爻时(即爻所表示的时间)的变化,是坤卦的哪个爻变成了屯初,又是哪个爻变成了屯二,如此等等,知道了这些,也就知道了坤卦的哪些爻由阴变阳,哪些爻还是阴爻。
坤卦是怎样变成屯卦的呢?原来就是坤五变成了屯初,坤初变成了屯二,坤四变成了屯三,坤上变成了屯四,坤二变成了屯五,坤三变成了屯上。
坤卦变屯卦的原因,这要追溯到乾卦,乾卦二爻与五爻都讲“利见大人”,乾卦六爻本来均等,无所谓谁强谁弱,谁大谁小,为什么这两个爻位就“利见大人”呢?原来乾卦六爻的运行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两个转折,形似一根“拐子”,二爻与五爻处在转折点上,正是这两个转折,成就了两个“大人”,这两个“大人”在坤卦中还没有显现,到了屯卦就显现出来,屯卦中的两个阳爻,就是乾卦二五所预断的两个“大人”。
坤卦虽然没有显现出两个“大人”,但对卦变还是做了交代,这就是坤五辞讲的“黃裳,元吉。”所谓“黄裳”是说五爻与二爻为“邻”,但在时间上没有直接联系,对于坤五而言,上爻是内在之物,二爻是外在之物,这个外在之物,就用“裳”做比喻。所谓“元吉”就是提示以此爻改元为吉。乾卦六爻的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坤卦六爻的天干是己庚辛壬癸甲,坤五癸变成屯初就成了乙。乾坤的卦体给我们的启示是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这是三个“对立面”,这种对立是无法消除的,永远不会改变的;乾坤卦的纳甲给我们的启示是,甲和己是两个爻位,并且处在对立位置,乙和癸、丙和壬、丁与辛、戊和庚分别是同一个爻位,但代表的时间段有所不同,其中乙和丁、丙和戊、庚和壬、辛和癸分别处在对立位置。坤五变屯初,也就是癸变乙,这表明坤五与屯初是同一个爻位,但表示的时间段不同,当然运行的方向也起了变化。坤五变屯初,则坤三一定变屯上,因为坤卦中三与五的对立,到了屯卦还是对立,只不过变成了初与上。坤三与屯上是同一个爻位,也是表示的时间段不同,前者是辛,后者就变成了丁,上爻是人道上的终结,坤三讲“无成有终”,正是预示这这个爻行将变成屯上。
屯卦有两个阳爻,一为初,一为五。我们已经知道,屯初为坤五所变,而坤五又为乾二所变,于此可知,屯五一定就是乾五所变,乾五为戊,变成坤二就是庚,再变屯五又成了戊。既然知道了屯五是戊,则屯三一定是丙,因为与戊相对的就是丙。我们已经知道了屯卦的初爻是乙,三爻是丙,五爻是戊,上爻是丁,则余下的二爻一定是己,四爻一定是甲,这样屯卦六爻按照人道顺序就是乙己丙甲戊丁,这还是一根“拐子”,只不过这个“拐子”与乾卦有所不同,乾卦中的“拐子”是竖着的,屯卦中的“拐子”变成了躺着的。
显而易见,坤卦变屯卦不是“倒过来”,不是“原始反终”,假如我们把人道上的上爻视作终点,那么坤卦六爻的运行也可以认为是没有到达终点,而是在半路途中就返了回来,我们把这种卦变形式就叫“中道而返”式。
或问为什么坤卦六爻不运行到终点呢?这在爻辞上写的明白,坤三讲“含章可貞”,坤四讲“括囊”,这就是说,坤卦的运行实际上到达三爻时就停顿下来,坤三为辛,这是一个“天心”,没有突破这个辛,就没有恒久,《系辞》讲“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坤卦就是一个“穷卦”,只有变通,才能恒久。
坤卦中途停顿,更深层次的理由就是坤初的能量有限,这个能量最多也就是到达三爻便消耗殆尽,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前面已有叙述,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137) 屯卦简析
乾卦按照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纳入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坤卦按照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纳入天干是己庚辛壬癸甲,应当说这不难理解,反正就是这么一个顺序嘛,说是初二三四五上也可,说是甲乙丙丁戊己或己庚辛壬癸甲也可。但是,当我们给屯卦六爻纳入天干以后,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就出现了,屯卦六爻按照初二三四五上的顺序纳入天干居然是乙己丙甲戊丁。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天道与人道的分离或者是天道与人道的错乱。正是这种错乱,使得卦辞与爻辞显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实,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并非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天道与人道的性质不同,依据不同。人道是人们对六爻的一种观察的顺序,叙述的顺序,这个顺序不一定就是六爻本身的先后顺序。天道则是六爻本身的先后顺序,这个顺序与人们如何观察与叙述没有关系。人道规定的依据是卦体上的下前右后左上,下为初,前为二,右为三,后为四,左为五,上为上。卦体无论是如何旋转或滚动,最后静下来总有个上下前后左右的区别,而下前右后左上就是初二三四五上。天干甲乙丙丁戊己或己庚辛壬癸甲则是牢牢地“镶嵌”在爻上,卦体旋转,它们跟着旋转,卦体滚动,它们也跟着滚动,这样也就出现了天道与人道的分离或者说是错乱。
与乾坤不同的是,屯卦除了天道与人道的分离以外,还有就是卦体出现了失衡,失衡了的卦,地道也就发生了作用。
只有掌握了卦体的态势,掌握了天道与人道的分离情况,才能解析卦辞与爻辞,因为卦辞与爻辞就是根据卦体的态势和天道与人道分离的情况编制的。对于爻来说,利与不利就看是否有利于爻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卦来说,利与不利就看是否有利于卦体的稳定与诸爻的通达。
我们已经知道了屯卦的态势,屯卦的态势就是局部失衡,并且是个动态失衡,还知道了屯卦天道与人道的分离情况,即初二三四五上,就是乙己丙甲戊丁。现在我们就可以解析屯卦的卦辞与爻辞了,先将屯卦的卦辞与爻辞摘录于下: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元亨,利贞”,这句卦辞同乾卦辞,意思就是开端是通达的,卦体适宜稳固。“勿用”是说初爻不宜妄动;“有攸往”是说数可以流动;“利建侯”则是一种政治举措,屯初是一个新建元的“大君”,登基伊始,首先应当建立政治秩序。
屯初处在“天地合一”与人相左当中,依照天道、地道当至三,依照人道是至二,这是屯初“磐桓”的原因,也是二、四、上三个爻“乘馬班如”的原因。“利居貞”是说爻位适宜固定,数可以流动。“利建侯”同卦辞,这表明“建侯”是“大君”的特权。
屯二讲“屯如邅如”,“邅”字的字音是(zhān),这是个形声字,从辵( chuò),亶( dǎn)声。本义是转,改变方向、难于行走的样子,多用以形容境遇之不顺。屯二是屯卦在天道上的终结阶段,没有进取能力,所以才难于行走。“匪寇婚媾”是说初爻依照人道至二,初为阳,二为阴,这里有阴阳和合之象,故称“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我们知道了初爻的处境,特别是由初至二需要四个时间单位,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二爻“女子貞不字”。
屯三也是“天地合一”与人相左,依照天道与地道是至上,这就是“即鹿無虞”,只是此行脱离人道,故曰“惟入于林中”。屯三至上,客观上有利于屯五至初,这就有可能颠覆卦体,从稳定的角度讲,屯三还是坚持人道为宜,这就是“君子幾不如舍”,至于“往吝”,则是因为三为丙,四为甲,由三至四需要八个时间单位。
屯四是屯卦在天道上的开端,处在“天人相左”当中,依照天道是至初,依照人道是至五,四为阴,初五为阳,故有“求婚媾”之象,两个选择都可以,故曰“往吉,無不利。”
屯五处在“三道分途”当中,依照天道是至二,依照地道是至初,依照人道是至上,爻辞“屯其膏”是讲它的积聚,但积聚需有度,在一定限度内,有辅佐初爻共定天下之象,超过了一定限度,有可能危及到初爻的执政地位,这就是“小貞吉;大貞兇。”
屯上依照天道和地道是至五,依照人道则是“反身”至五。屯上至五正与人道相悖,屯上“反身”至五又正与天道相悖,身不由主,又是“天人相悖”,这就是屯上“泣血漣如”的原因。
(135) 屯变蒙--“原始反终”式
如果说有人对坤是“倒过来”的乾卦持怀疑的话,那么我们说蒙是“倒过来”的屯,这大概是不会有人怀疑的。在传统易学中,屯与蒙的关系是“覆卦”,“覆卦”就是“倒过来”。现在的问题是,屯卦为什么要“倒过来”?“倒过来”的蒙卦与屯卦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
先说为什么要“倒过来”,前面我们曾经谈过,六爻可以分为两“帮”,一个是以甲为首的“甲帮”,一个是以己为首的“己帮”,两“帮”当中有一个分界线或者叫交汇点,这就是丁或辛,“甲帮”的势力只有通过丁才能进入“己帮”的势力范围;“己帮”的势力只有通过辛才能进入“甲帮”的势力范围,我们把“辛”还叫做“天心”。
屯卦是原筮卦,所用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假如把这个顺序规定为“往”的话,那么看这个卦是否通达就看丁,丁如果没有阻塞,那么卦就是通的,“甲帮”的势力就可以进入“己帮”的势力范围,“往”的任务就可以完成。屯卦上爻为丁,这个丁没有多少自主权,至五是个“天地合一”,但正与人道犯顶,这是屯上“泣血涟如”的原因,但不能说它阻塞了通道。由此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就是屯卦是亨通的。屯卦卦体局部失衡,五爻有迫初之势,有可能颠覆卦体,也有可能颠覆不了,如果是颠覆不了,那么屯卦就不会发生特殊卦变,由此得出的第二个结论就是屯卦基本上是稳定的。既可通达,又能稳定,那么接下去的变化就是“周而复始”,或者就叫“原始反终”。这样屯上就变成了蒙初,屯五变成了蒙二,屯四变成了蒙三,屯三变成了蒙四,屯二变成了蒙五,屯初变成了蒙上。
蒙卦与屯卦的相同之处是明显的,这就是原来的阳爻还是阳爻,原来的阴爻还是阴爻,爻的阴阳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位置。
蒙卦与屯卦的不同之处很多却是隐晦的,不易察觉的。首先是在卦体的态势上,屯卦是个局部失衡卦,但这个失衡属于一般失衡,这是因为初爻是个阳爻,可以理解“基础”较比扎实;蒙卦还是个局部失衡卦,但这个卦属于严重失衡卦,这是因为初爻是个阴爻,可以理解为“基础”不够扎实。其次是失衡的状况也不一样,屯是三五失衡,蒙是二四失衡。
蒙卦与屯卦的最大不同是爻所表示的时间发生了变化,屯上丁变成了蒙初辛,屯五戊变成了蒙二庚,屯三丙变成了蒙四壬,屯初乙变成了蒙上癸。屯四甲变成蒙三以后还是甲,但这个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个甲在屯卦是天道上的开端,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到了蒙卦就成了天道上的终结,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屯二己变蒙五以后还是己,但这个己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个己在屯卦中是天道上的终结,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到了蒙卦则成了天道上的开端,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
蒙卦与屯卦还有许多不同,例如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屯卦中,主要矛盾是初与五,是它们的行止决定着其它爻的动向,在蒙卦中,主要矛盾是初与二,是这对矛盾决定着其它爻的动向。
(139) 蒙卦简析
蒙卦是个局部失衡卦,并且是一个严重的失衡卦,一个动态失衡卦,这就是蒙卦的态势;蒙卦的天道是辛庚甲壬己癸。有了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对蒙卦做出解析。兹录蒙卦卦辞、爻辞如下: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六四,困蒙,吝。
六五,童蒙,吉。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
蒙卦的卦辞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这就是“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什么是“初筮告”呢?那就是在周易经文中最先出现的辞句,最先出现的辞句予以提示,后面如由类似或相同的就可以类推,不再重复。比如说“元”字,乾卦辞有,坤卦辞有,屯卦辞也有,到了蒙卦没有“元”字,这是否说蒙卦无“元”呢?不是的,每一个卦都是三元皆备,只不过每个卦的卦辞都要讲“元”字,那就不免啰嗦、累赘。既然前三个卦已经把三元做了交代,蒙卦的天元、地元与人元自己可以去找。
我们说人道是一个观察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不一定就是事物本身的先后顺序,蒙卦卦辞则明确了这一点。通常按照人道顺序是自初渐次至上,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也可能是在先的事物处在上面的某个爻,在后的事物却是初爻,蒙卦就遇到这样的问题,蒙卦在天道上的开端是五爻己,按照天道顺序是己之后是庚,庚之后是辛,站在蒙初辛的立场上,表面上是自初渐次至五,实际上是自五渐次至初,这就是蒙卦辞讲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卦五爻明确说它就是“童蒙”。
蒙卦初爻辛是个“天地合一”与人相悖,依照天道、地道是二爻至初,依照人道则是初爻至二。在“天地合一”与人相悖的情况下,人是不可能践履人道的,要动也只有改道而行。蒙卦初爻辞讲“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意思就是被动地去对“人”施以刑罚,这样才能摆脱桎梏。所谓“利用刑人”就是向四爻壬进发,这合乎天道与人道,还可摆脱二爻这个桎梏,但这正与人道相背离。“以往吝”是因为四爻有个接纳与不接纳的问题。
蒙卦二爻讲了与周边三个爻的关系,一是与初爻,这叫“包蒙”,按照天道是庚包辛;二是与五爻,按照天道是五己至二庚,五为阴,二为阳,这里有阴阳和合之象,只因为不合人道,所以叫“纳妇”;三是与三爻,按照人道是二至三,只是不合时宜,由二至三需要四个时间单位,所以叫“子克家”,三爻为甲,是蒙卦诸爻的最终归宿,所以叫“家”。“包蒙”、“纳妇”对二爻没有伤害,因此是吉祥,“子克家”没有断语,是因为吉凶未卜。
蒙卦三爻是蒙卦在天道上的终结阶段,只有吸纳能力,没有进取能力。所谓“勿用取女”是说上爻不要取此女,上爻至三合乎天道,但这有损卦体的稳定;所谓“見金夫,不有躬”说的是二爻庚,二爻如果真的至三,三爻没有抗拒能力,因此是“無攸利”。
蒙四处在“天地合一”与人相左当中,依照天道与地道是至上,依照人道是至五。至五需要七个时间单位,至上还要看上爻接纳不接纳,这就是四爻“困蒙,吝”的原因。
蒙卦五爻是蒙卦在天道上的开端,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没有哪个爻能够伤害到这个爻,所以是“童蒙,吉。”
上爻处在三道分途当中,依照天道是至三,依照地道是至二,依照人道是“反身”至五。从维护卦体稳定的角度考虑,这个爻不宜有所动作。蒙卦的主要矛盾虽然是初与二,但解决这个矛盾却是靠上爻。上爻如果依照天道至三,那么在卦体已经失衡的情况下又增加新的失衡;上爻如果依照地道至二,那对二爻至初就是一种推动,至三、至二都不合人道,因此卦辞说“不利為寇”,上爻的首要任务是“擊蒙”,四爻至上是个“天地皆合”,但因为不合人道,所以四爻至上的行为是“寇”的行为,上爻只有防御四爻这个“寇”,卦体才能保持稳定。
(140) 蒙变需--“原始反终”
屯变蒙是“原始反终”,这个问题容易理解,因为蒙与屯的关系是“覆卦”,“覆卦”就是“倒过来”,“倒过来”的结果就是屯上变成了蒙初,屯五变成了蒙二,如此等等。现在我们说蒙卦变需卦也是“倒过来”,是蒙上变成了需初,蒙五变成了需二,如此等等,但是,需卦与蒙卦的关系不是“覆卦”,何以肯定需卦就是蒙卦“倒过来”变成的呢?
首先,我们肯定需卦与蒙卦的关系不是“覆卦”,因为这里有阴阳的不同,蒙卦有两个阳爻和四个阴爻,需卦有四个阳爻和两个阴爻,单从阴阳上看就可以断定需卦与蒙卦不是“覆卦”。但是判别是不是“倒过来”不只是看阴阳,主要看天道,如果是需卦的初爻与蒙卦的上爻是同一个爻位,需卦的二爻与蒙卦的五爻是同一个爻位,那么这里就不管爻是否发生了阴阳变化,也可以认为是蒙卦“倒过来”变成了需,确切说是在蒙卦“倒过来”变成需卦的同时,某些爻的阴阳也起了变化。如果确定需卦是蒙卦“倒过来”以后所变,那么这种卦变形式就还是“原始反终”式。
确定“原始反终”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丁与辛。原筮卦所用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如果是卦爻的运行能够通过丁,尽管这个通过有顺利与不顺利的差别,但只要能通过,那么它就可以“原始反终”地进入到下一个卦。屯卦是个原筮卦,尽管上爻丁“泣血涟如”,也就是多么不情愿,但也挡不住“甲帮”势力的通过,于是就“原始反终”的变成了蒙卦。
复筮卦所用天干是己庚辛壬癸甲,如果是卦爻的运行能够通过辛,尽管这个通过也有顺利与不顺利的差别,但只要能通过,那么它就可以“原始反终”地进入到下一个卦。蒙卦是个复筮卦,尽管初爻辛极不情愿地被“利用刑人”,但也说明“己帮”的势力已经进入到“甲帮”。
由“甲帮”向“己帮”的进发我们叫“往”,由“己帮”向“甲帮”的进发我们叫“来”或“复”,“往来不穷谓之通”,屯卦通过了丁,这就“原始反终”变成蒙;蒙卦通过了辛,这就“原始反终”变成需。
前面我们在探讨屯卦中的两个阳爻是如何出现的时候,曾经往前追溯的乾卦,乾卦二爻与五爻都讲“利见大人”,我们说这是一个预断,到了屯卦,这两个“大人”真的就显现出来,一个变成了屯初,另一个变成了屯五。现在我们探讨需卦比屯卦多出来的两个阳爻是如何出现的,就必须追溯到屯卦。屯初是个“天地合一”与人相左,按照天道与地道是至三,爻辞讲“利居貞”是说爻位适宜固定,但这不妨碍数的周流,数最佳的去向是三。屯五是“三道分途”,依照天道是至二,依照地道是至初,依照人道是至上。爻辞讲“小貞吉;大貞兇”,意思就是要看这个爻的爻量,量大有可能借助地道至初,造成卦体倾覆,这就是“凶”,量小有可能依照天道至二,最佳的选择是至二。屯初至二合乎人道,且有阴阳和合之象,因此爻辞说是“匪寇婚媾”。但是屯初乙至屯二己需要四个时间单位,因此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婚媾”,所以二爻辞才讲“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是一个预断,表明这个爻十年后会有变化,当然,屯二的“婚媾”不是与初的结合,而是与五的结合。于此可知,需卦三爻就是屯卦三爻所变,需卦二爻就屯卦二爻所变,从屯二己再到需二己,恰恰是一个周期,十个时间单位。
需卦三爻变阳,解决了屯卦三五失衡的问题,需五也就不像屯五那样存在着“大贞凶”问题了。需卦二爻变阳,使得需卦二四失衡,需二对初产生了压力,或者说阻塞了初爻在人道上的出路,这就是需二“小有言”的原因。需四产生了向上的趋势,所以爻辞讲“需于血,出自穴。”
需卦是个原筮卦,需卦上爻为丁,上爻辞讲“有不速之客三人來”,这里的“三人”就是指的“甲帮”的甲乙丙,由于三五互衡,三爻丙至上不是很顺当,远不如屯三至上那样“即鹿无虞”,但是也不是不可能,需卦辞讲“光亨”、“利涉大川”,这都是说的三爻至上。因此,尽管需三至上有困难,但还是勉强能够通过上爻丁,这样需卦“原始反终”就变成了讼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