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 寿春原来是这个样子

      在上海开会,散会后一夜火车,第二天一早到了安徽淮南。乘公交不到一小时,寿春古城便在眼前。

图片发自App

      寿春,现在叫寿县,古代鼎鼎大名。这座小城,曾是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楚国的中心本在荆湘,战国后期被秦国压迫,不断向东迁都。公元前241年,在春申君黄歇的建议下,楚考烈王迁都于此。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军破城,虏楚王负刍,楚亡。寿春成为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共18年。 

      一个从春秋时起就称霸中国几百年的大楚国在这里灭亡,本身就很震撼。

      寿县地处淮南,富庶之地,所以楚国、西汉淮南王刘安都把这当都城。东汉末年,袁术依仗兵精粮足,一度僭越,称帝于此,《三国演义》写过这段故事。   

图片发自App

      寿县古城不大,在城里漫步,残存的古寿州州署衙门楼、保存完好的孔庙和明代清真寺、宋代遗留的城墙、规模不小的博物馆,都告诉你:这里很古老很文化。1986年,寿县与平遥等一起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图片发自App

(东大街集中了不少古迹)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残存的寿州州暑衙门)

图片发自App

(寿县孔庙)

图片发自App

(明代的清真寺)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寿县博物馆)

      站在寿县城头,才知道什么叫古城,夕阳下的斑驳,岁月有痕。寿县城墙始建于宋,明清不断整修,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宋代城墙,别弄错,这可是宋代啊,寿春也被说成是中国唯一保留下来的宋城。古城城墙周长7000多米,有四门,其中东门基本就是原来的。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寿县控扼淮河、肥水,也是南北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之频繁,不输徐州扬州。在城墙上,甚至在名小吃里,都能找到战争的痕迹。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发生在这里,从城头看,淝水就在眼前。那时前秦皇帝苻坚志在必得,90多万大军能“投鞭断流”;东晋宰相谢安坐镇后方,气定神闲,最终大破秦军,取得肥水大捷。南宋诗人叶梦得《八声甘州》里说:“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念此句,似闻当年兵戈铿锵。

      走进县城,满城都是卖“大救驾”的吆喝声,问谁家是正宗,一摊主说,在寿县,我们都是正宗。“大救驾”是寿县名吃,一种油炸食品,一听这名号,肯定和皇上沾边。没错,因赵匡胤,也因战争。

图片发自App

(大救驾)

      956年,赵匡胤还是后周大将,领兵攻打南唐,围寿春。南唐将领刘仁赡守寿春,拼死抵抗,历经九个月,赵匡胤才破城,他也一病不起,数日水米不进。寿县的厨师献计:用面粉、白糖、猪油、香油、青红丝、核桃仁等作主料,炸成带馅的点心,送进帅府。赵大帅只觉一股香气袭来,食欲大开。他一连吃了好几次,终于痊愈。赵匡胤后来当了皇帝,曾对臣下说,寿县战役后得了重病,多亏寿县的点心救了驾。从此,这种小吃就有了“大救驾”之名。

图片发自App

(大救驾)

      这个故事在传播途中肯定添油加醋了,中国百姓的皇权观念在这款小吃里也彰显着。

      战争的刀光剑影已然远去,古城的风貌依旧。有意思的是,古城墙附近有几个老人在吹号,吹的都是军乐,斗志昂扬的。

图片发自App

      寿县还是豆腐的发源地,据说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让两千年来的中国人有了一款美食,当地政府还立了个“豆腐发祥地”碑以示纪念。尝了几次发源地的豆腐,果然好。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寿县城东北角有报恩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传说是唐玄奘奉敕建造。当时叫崇教禅院、东禅院,明洪武年间改名报恩寺。全寺总面积 14700多平方米,规模之大,在江淮首屈一指。寺内的泥塑贴金十八罗汉塑于清初,情态各异,异常生动,绝对的艺术珍品。第一进院原有九级北宋舍利砖塔,后倒塌,塔下地宫有彩绘壁画。大雄宝殿两边是唐贞观年间种的两棵银杏树,都是雄株,年龄超过了1300年岁。

图片发自App

(报恩寺)

图片发自App

(十八罗汉)

图片发自App

(1300岁的银杏树)

      寿县城北不远就是八公山。“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故事尽人皆知,但八公山得名,却是缘于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得道成仙的故事。他们炼仙丹升仙了,剩下的仙丹被鸡犬舐食,它们也尽得升天,传说“鸡鸣天上,犬吠云中”,肯定是奇观。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由此而来。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八公山不险,树木青翠,茵茵可人。山上现有青琅馆、淮南王宫等建筑,不过都是后来重修的。山下,保存完好的刘安墓,静静的没有游人,真不应该。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刘安被封于江淮,其都城寿春在淮南,故为淮南王。虽然生在大贵之家,但刘安并不是公子哥儿,而是文化人。他在八公山上招贤纳士,组织编著奇书《淮南子》,通天通地,通古通今。这本书中有超过300条原创成语,还记载了许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过细想想,在当下喧嚣的世界里,这个传奇人物的墓地没有人来瞻仰,也属正常。

图片发自App

      在小雨里,青山尽润,草木葱茏。

      寿春有历史,自然有故事。

      寿春的名字和春申君黄歇有关。寿春最早叫下蔡,楚国诗人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里说“惑阳城,迷下蔡”,是说寿春里巷繁华,遍街美女。楚考烈王封黄歇“淮北十二县地”,其中就有下蔡。这里本是寿星分野之地,百姓改下蔡为寿春,意思是“为春申君寿”,寿春的地名由此形成。现在,寿县古城南门外的春申君广场,就是为了纪念春申君黄歇而建的。

图片发自App

(春申君广场)

图片发自App

(春申君铜像)

      其实,楚国更早的名人孙叔敖也和寿春有关系。孙叔敖是春秋中期楚国的令尹(相国),他在这里修建了水利工程勺陂,结果“纳川吐流,灌田万顷”,成为中国灌溉工程的鼻祖,被国际灌排委员会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称号。王安石到此不由赞叹不已,写诗说“鲂鱼鲅鲅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图片发自App

(勺陂纪念碑)

      孙叔敖生前两袖清风,死后一贫如洗,妻儿过着“披褐负薪”的生活,处境凄惨。有一次楚庄王寿诞,艺人优孟(名字叫孟的艺人)穿戴上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孙叔敖的举止为庄王敬酒。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活,想要再请他为相。优孟将孙叔敖廉洁奉公、其子贫困的故事编成歌演唱,如泣如诉。这楚庄王号称春秋五霸之一,却也官僚得很,听了优孟的歌,才得知真相,“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成语“优孟衣冠”由此而来。

图片发自App

      “父母官”的说法也和寿春有关系。西汉廉官召信臣是寿春人,汉宣帝时,召信臣出任南阳郡太守,勤政廉洁,因劳累过度,在任上去世。东汉时,南阳郡有太守杜诗,爱民如子。百姓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自此,“父母官”成为百姓对官员的俗称。

      淮南有两个火车站,乘高铁回北京,3个小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走】 寿春原来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