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的故事(十四)

编者按:

作者是我的大学同学,退休后写了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饶有趣味,可读性强,尤其每篇文后的后记或点评,可谓画龙点睛,既揭示了所述故事的主题,又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经独家授权,推出《王老师的故事》专栏,以飨读者。

王老师的故事(十四)

文/王静江



新说傻子女婿



前言:

故事的主角,确有其人,姓沙,名语细。住江山县走墟乡碗窑村。沙家祖籍江苏常熟,不知哪代逃难到江山。

一家人大嗓门,说话如吵架。其父希望儿子轻声细语,故取此名。

小时,昵称“沙仔”或“沙子”。十岁时,语细得了脑膜炎。病后言行异于常人,比如健忘、打人,说傻话、做傻事。所以便被人叫做傻子语细。

结婚后更是傻子女婿,字改音不改。读过几年书,农民。这里记叙的是他与丈母娘家的一些故事。 



后记:

《傻子女婿》是浙江省江山市流传很广的一个民间人物系列性的故事,有人还写成书,没有史料可查,也无法辨别真假。

这类故事还有:“毛尚书”、“姜学信”、“刘家福”、“山顶茅村人”等等。现在五六十岁的江山人,可能听过这些故事。

而听的途径不外乎茶店里聊天,村子里可乘凉的大树底、大祠堂屋听老人讲,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时一边干活一边听讲。

如今这些途径都没了,这些故事将随着这些老人离世而消失。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文教局长傅春龄就意识到民间故事的失传,曾组织文化馆收集过清朝末年江山人刘家福的农民起义的故事。

我收集及编写的《傻子女婿》,如果傅局长在世,估计也不会收编,因为傻子不是英雄人物,无法敬仰和学习。

但我想从可笑、可思、可评的角度,说给江山群里老乡看看,力求新意,是为“新说”。

(20200818)



点评:

“前言”便很有趣:沙子语细与傻子女婿,既是人名又是称谓。此趣一也;

众所知之的《沙家滨》便是在江苏常熟,似乎可以查根出处。此趣二也;

为何叫语细?为何成傻子?很有根由。此趣三也;

“走墟”中的走,江山发音为“子”,“碗窑”确有此地名,然而以江山发音为“乌有”,“走墟乡碗窑村”那便是“子虚乌有的乡村”。此趣四也。

这只是个故事,一些很有趣的系列段子,不要计较“确有其人”的介绍。



给丈人送礼

《新说傻子女婿》之一

一次丈人做生日,老婆准备好礼物,让沙语细先送过去。

农村嘛,送的是自家产的,一篮子的“阿责”(这是江山话,指鸭蛋),一篮子的“雾”(江山话指芋艿),各十多斤。

用白布围裙(围裙是农村人常用物,平时人们身上也系着围裙)盖着鸭蛋,用青布围裙盖着芋艿。

丈人家有很多不是江山人,如大舅嫂就是贵州人。老婆便教沙仔用普通话表述,有毛的是“芋艿”,无毛的是“鸭蛋”。

他挑着篮子,默念“芋艿”“鸭蛋”、“芋艿”“鸭蛋”。没想到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就把“芋艿”“鸭蛋”给忘了。

到了丈人家,先遇到的是大舅嫂和小姨子,她们问;“傻子女婿,送点什么礼?”

语细忘了,放下担子,擦了擦满头的汗,掀开围裙看了看,说:“白围裙下无毛,青围裙下有毛,是什么……”

正好大舅嫂的围裙是青色的,小姨子的围裙是白色的,她们骂了一声“傻子”“流氓”就跑开了。

沙语细一脸的茫然,无辜地道:“咋的啦,记性不好怎成流氓了?” 



点评:


好笑就好。

沙语细勤劳肯干,满头大汗地挑着东西来送礼,却被骂成流氓,实在无辜。但社会上对病残人歧视嘲笑却也是常态。

有一种健忘不是病。

例如从电话本上查出号码,拨通电话后,你再问他:刚才拨的号码是什么?90%的人都会忘记的。

我记得这样一件事:制革厂的青年工人(20岁)小盛,在数一沓叠放整齐的成品猪皮革(约50多张),他刚数到“28”,有人叫“小盛”,他应了一声“哎”,便马上忘了刚数的数。

我是个当班主任的老师,上午第四节放学下课时,我冲进教室里,大声说:“坐下,坐下。刚接学校通知,下午有两节课劳动,每人从家里带一把锄头来。”

结果,下午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带了锄头来。一问,都说是忘了,而不是没有听见。

这瞬间即忘的原因,在教育心理学上分析,是没有产生记忆细胞的连接,或者说在大脑皮层没有产生痕迹。

老师总是指责学生:“你没有用心”、“你注意力不集中”。而学生不到一定素质层次,是无法理解“用心”“集中”的涵意及操作的。

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还在于教师,在于如何让学生记住?

供参考:精心备课、提纲挈领、板书笔记、反复耐心、讲解生动、东拉西扯、牵强附会、比方形象、练习巩固、死记硬背、提问检查、处罚表彰。

(20200822)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老师的故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