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早点02锅巴菜

今天说的这早点应该大家也不陌生,锅巴菜。写是这几个字,用看天津卫说法就是“嘎巴菜”了。

那么嘛叫嘎巴菜呢,就是用以绿豆、小米水磨成浆,摊成薄厚均匀的煎饼、晾干后切成柳叶形小条放碗里,然后用素卤子浇在锅巴上,充分浸泡,再点上佐料,点上芝麻酱、腐乳汁、辣油、辣糊、撒上卤香干片和香菜沫等六种小料制成。

里面的锅巴要提前一天晾晒,那样才干了且还有韧性,当天早上的不行,也有用绿豆和大米面和成糊做的煎饼。真正的卖锅巴菜的早点部,当天下午都在忙活这个,做煎饼,切丝,备用。现在有人专门送配件锅巴,也就都那么回事了。

卤汁就是锅内加花生油或者香油烧热,加入葱花、姜末、香菜段爆香,上大料粉、面酱炒熟,倒入酱油烧开,再加盐水、五香粉、碱面煮开,用湿淀粉勾成卤汁。

提起锅巴菜第一就想到大福来,提起大福来这里还有个典故。


北宋梁山好汉菜园子张青,母夜叉孙二娘在十字坡与官军发生恶战,搏杀中张青夫妇寡不敌众突围投奔了梁山。也就是在这场战斗中与其独生子张君失散。年仅5岁的张君被一卖煎饼的老汉搭救。老汉孑然一身,张君成了他的帮手,学得了制煎饼的手艺。老汉去世后,张君为寻父母,从山东来到直沽寨(即后来的天津)在三岔河口支棚卖山东煎饼营生。由此便世代相传。元朝时期,统治者将子民划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不堪压迫的张君后代,便信仰了伊斯兰教,成为了二等公民色目人之一的回族。


到了清朝,张记煎饼铺已迁至天津西大湾子,掌柜张兰,乃张青的十三代重孙。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途经天津三岔口上岸巡视观景,一路遛到张记煎饼铺前,饶有兴趣地品尝煎饼卷大葱。吃惯山珍海味的皇上,头回吃到煎饼卷大葱,很是新鲜,又味美爽口,便吃的太急,有些犯噎,遂让张兰上一碗汤。煎饼铺从不卖汤,情急之下,张兰夫妇将煎饼撕碎,撒上葱花香菜,点上香油、盐面,用开水一沏端了上来。不想皇上龙颜大悦,连说好吃,问张兰是谁做的。张妻被叫出来,皇上一指汤碗,问:“叫什么名字呀?”妇人以为问她姓字名谁,便道:“郭八。”乾隆一听,说:“锅巴倒也合理,锅上的嘎巴嘛!再加个菜字,叫锅巴菜就更好。”第二天,一位御前侍卫来到张记煎饼铺送来二百两赏银,并对张兰高声叫道:“你的大福来了!”随即张兰方知昨天来的老爷子乃是当今皇上,忙叩头谢恩。

从此张兰将店铺字号改为大福来,煎饼铺改为锅巴菜铺,专营锅巴菜。为不负皇恩,张兰对煎饼汤做了两大改进。一是煎饼原料由小米加黄豆改成绿豆加大米。以更适宜天津口味;二是将白开水改成素卤,外加小料。从而张兰创制出有别于煎饼汤的原始天津锅巴菜,素香风味的天津锅巴菜从此诞生。


图片发自App

大福来也是几经波折,解放后响应国家号召,由祖辈相传的私营企业改成了师徒相授的国营企业,中途还几度改名,80年代初才又改回大福来。

现在的大福来已经有了加盟模式,到传统的风味和口感并没有改观,只是以前的长队看不到了,都分散到各个门店了,爱吃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了。最近应该是被宝轩集团纳入旗下了。

锅巴菜也是天津的一道网红早点,您来天津可要尝尝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津早点02锅巴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