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的生活像朋友圈一样美好

文/屹耳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真的活得好累。

即便自己快要崩溃了,还要在朋友圈装作很开心的样子;

在快要熬不下去的每一个夜晚,都暗暗告诫自己拼命坚持;

真的是应验了一句话:成年人深夜的心碎,没有第二天的早班重要。

去年在某写作平台上认识了一个朋友,她“很不好”,这“不好”指的是出生不好、家庭不好、工作不好,一切看起来都不好。

一个人独居上海,比上面那些“不好”更糟糕的是她曾患有抑郁症。

她十分坚强,又十分脆弱。

所谓的坚强,是一个人借钱去医院治病,是一个人找房子搬家,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

所谓的脆弱,是抑郁症发作的时候拉上窗帘闷在屋子里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拼命地抄书(缓解抑郁症的一种手段),是明明自己已经生活很艰难了,爸爸还要和她要钱,每个月固定给家里寄生活费……

她在平台上用自己的笔名把这一切都写了下来,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她对人世的绝望,可是她还有亲人,唯一的不爱她的爸爸,所以她一直努力地在走出抑郁症,走向光明。

情绪平稳的时候,她就出去找工作,由于看病花了很多钱,加上没有工作的空白期,所以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个薪资满意而且压力不是很大的工作。

有了工作就有了交际,不想被别人看穿自己的狼狈,只能在朋友圈活得像个正常人。

她有两个微信号,一个是交际号,一个是自己的小号。交际号用来给朋友看,小号上都是在某平台积累的一些读者,才会写自己真实的生活。

不知是否能称为有幸,我看到了她的两面生活。一边晒着公司团建的集体照,照片里开心的像个孩子;一边在另一个号上写着“我不喜欢集体活动,只想回家一个人待着”。

不过,工作不仅解决了她的经济来源,对她的抑郁也治好了不少。因为她的小号不常常更新了,交际号也分享了自己更多有趣的事情。表面上,她终于走出来了。

今年年初,她交了男朋友。朋友圈开始晒旅游、撒狗粮,俨然是一个积极上进的文艺女青年。

可她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

熟悉我的人知道,大概从去年的11月,我的朋友圈风格开始变了。从前比较丧,现在比较浪。

要么旅行要么美食要么秀恩爱,随时打开都是一碗腻死的狗粮。

我常常在夜里想,我要是像在朋友圈里一样快乐就好了。

丧的时候,生病的时候,一个人默默忍着,疼死也不会发朋友圈,但是,积极的时候,心情好的时候,一定会发朋友圈。

我要塑造一个积极正能量的形象,而朋友圈又是一个最完整最快的传达方式。那个时候的朋友圈,连我自己看了都喜欢。

多希望她的生活过得像朋友圈一样精彩啊!

如今,有不少人的朋友圈都是光鲜亮丽的真实生活,但是她的朋友圈却让人觉得很心酸,只记录自己幸福的时光,把伤痛都藏在内心。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除非十分了解,否则千万不要通过朋友圈去判定一个人。当你觉得为什么偏偏是她那么开心幸福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她正经历着什么样的痛苦,只是这些都发生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身边还有一个朋友,在大学里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因为谈了一个有才又有能力的男朋友,对她的关心无微不至。

毕业后男朋友创业,两年后用自己积攒的钱就为她在市区安了个家,两个人也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可现实不是王子与青蛙的童话故事,婚后第一年两个人感情就出现了问题,都说“七年之痒”。

不知是否真的有这么一道坎,关键他们就倒在了第7个年头。从恋爱到结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她为了强迫自己积极面对生活,除了本职工作之外,还做起了兼职,面对生活干劲十足,朋友圈励志鸡汤也增加了不少,而关于爱情,则成了她一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独家记忆”。

朋友圈如果真像现实生活一般美好就好了。

两个例子其实都表明:人前都是美好,背后却各有各的心酸。

放眼望去,茫茫人海,大家表面上都摆出了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一个比一个生活的有档次,一个比一个活得潇洒。可是若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就不要仅通过朋友圈来判定。

每个成年人都是劫后余生。我很喜欢这句话,它像是说透了人生的真谛,身为成年人,生活就是一个不断疗伤的过程,谁不是一边喊着不想活了,一边咬牙坚持……

所有过去,皆为序章。生活,总是要坚持向前看的,能活成朋友圈的样子固然精彩,若朋友圈的伪精彩能让你积极地面对生活,那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度过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你的生活像朋友圈一样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