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教后记

      今天我阅读了《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中的第8条,这是一篇写的是关于教后记方法的文章,作者说,写教后记不能面面俱到,写成流水账,主要笔墨应放在感触最深的地方,如对整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教学策略是否妥当、感觉比较成功的教学环节、有遗憾的教学组织、精彩的课堂生成、学生精彩或糟糕的表现、自己在课堂现场的机智应变和灵光闪现等等。

      写教后记需要“穷问不舍”的意识,同时得到不断提升教育理论素养。

        这些实质上也就是要用到了自己的“内功”,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那么写出的教后记就是“流水账”,没有理论的支撑,写出的教后记就难以有一定的高度,没有理论的支撑,写出的教后记也只是停留在自我认知的范围内。没有广阔的视野。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在理论素养的提升上下功夫。

      这些都是慢功夫,需要坚持学习,不断积累。作者还给出了写教后记的策略:第一,化整为零,深入反思,独立成篇,形成系列。

      上完一节课后,感觉有很多可写的,不要都写到一篇文章中,可以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现象写一篇。把问题尽量想透,并提炼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最好能反映或揭示出一个教学规律,用简练的语言把它提炼出来作为标题。

第二,少些课堂实录,多些规律总结;少些细枝末节,多些“状态观照”。作者是一个编辑,作者发现通过研究和分析课堂现象,进而探讨教学规律、课程特征或实质的文章少,谈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策略是否合理与有效的,达成效果如何的文章较少。        这个也是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写教学反思的线索,我们可以尝试自己先往这方面努力。

第三,别让“课堂生成”喧宾夺主。

作者认为,“课堂生成”不宜成为一种教学常态——教学和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有预定内容和过程的活动,“课堂生成”则是教师难以把握的。

当有课堂生成时,要思考“课堂生成”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和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什么关系?不能脱离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来谈“课堂生成”,讨论“课堂生成”是否有价值、有意义,要根据对预设的反思来判断。

    第四,视野宽一些,不局限于一节课。

      作者写的策略与方法很是详尽,我读过之后子,大脑也在运转,我在思考我读过的那些事和作者说的一样,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还是希望作者能附带多一些实例。当有了例子我们就能对照着格式来写,这个可能进步更快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写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