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讲疟病就是现在的疟疾,症状是忽冷忽热,中医叫“疟病”。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视病人症状决定治法,发汗、针灸、攻下、吐法、食疗都可以。
“弦脉”是少阳的脉,我们摸到病人出现弦脉,大部份都有往来寒热,忽冷忽热的现象。不管是少阳证还是疟疾,只要是忽冷忽热就是。“弦数者”,数就表示热,“弦迟者多寒”,脉迟者就是寒,但是弦脉是一样的,弦脉就是摸到的脉呈现细细的直直的,像吉他、钢琴的弦一样,很细直。“弦小紧者下之差”,当脉是弦而且紧,就代表是半表半里,如兼有阳明证时,必须攻下,就是所谓的大柴胡汤证。如果脉出现“弦迟者可温之”,就是所谓的四逆汤证,四逆汤本身就是温中用的。“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如脉是弦而且紧,就要利用针灸了。如果“浮大者可吐之”,当脉出现浮大时,表示胃中有宿食不消,就得用吐法取吐解病。如果是“弦数者”,弦而且很数,代表说身体里面是往来寒热,但是数又代表热,是由“风发”的,这时要让他以“饮食消息止之”,临症上,一般我们都是从脾胃上着手开始治疗。所有的疟症治法,无论往来寒热,首先要强健病家的脾胃,就是所谓的饮食消息,比如说病家食物吃太少,我们就开健脾整胃的药。如果吃东西会下利,我们就开止利的药,去调他肠胃就可以了。
疟病,张仲景又分了几种不同的症状:
1、疟母:腹中结块
疟病结为癥,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名疟母,急治之。当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即射干 黄苓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 大黄 桂枝 石苇去毛 厚朴 紫葳即凌霄 半夏 阿胶各三分 芍药 牡丹去心 蟅虫各五分 葶苈 人参各一分 瞿麦二分 蜂巢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去皮尖研
上ニ十三味为未,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俟酒尽ー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滥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干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无鼠妇赤硝二味。
中医有句话叫“无痰不疟”,有疟病一定会有痰,故用去痰的药是治疟的不二法门。若以阴虚来治疟,必成痞。温病派治阴虚开滋阴的药,但臟腑功能不能恢复,肠胃不能吸收,故造成“心下痞”。而经方家治阴虚是开阳药,让阴自回,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真正恢复病人的臟腑功能。
疟病之后如果结成一块停在腹中,症状如癓瘕,如果发生在三焦林巴系统里面,我们可以用小柴胡汤把它和解出来。张仲景说:“结成一块的时候这叫做疟母。”就是长在肚子这边,像痞块样,硬邦邦的,必须赶快治,“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每月发一次,一般来说半个月会好,如果没有好的话,应该“当月尽解”,再过十五天会好,此时当使用警里煎丸。伤寒论里面以麻黄升麻汤的汤剂内使用药物最多,金匮里面以鳖甲煎丸证的汤剂内使用药物最多。一般疟病会集中在一起成为疟母,多发生在病愈之后。
临床上很少碰到疟病,该方中很多药都不是经方用的药,放在这里值得怀疑。而且鳖甲煎丸非常不好制作,因为很多药已经找不到了,临床上依症用药,把痰去掉即可,最严重的是血和痰混在一起成痞块,疟有隔日发和隔几天定时发。
治疟必须配针灸来治疗,针外关(通利三焦)、委中(血的郄穴),处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如加蜀漆祛痰,加葶苈子攻水,加桃仁、红花祛血攻血,等等。
2、瘅疟:热在肠胃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
瘅疟的原因是病人失津,什么叫阴气孤绝呢?第一个,病人失津,就是津液丧失了。比如说被吐、下、汗,使得津液都流光了。如果把血分成水和血,血里的水为阳,血里的血为阴,当水分丧失后,阴里的阳不够了,便“阴气孤绝”。
第二个,亡血,不但津液丧失了,血也不足了,这种状况就是阴气完全没有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病人表面上看是发热,但是这都属于虚热。“手足热而欲呕,名日瘅疟”,这种疟,看起来像是阳明证,属于但热不塞,是因为热闷在里面产生的。“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如果这种病毒停在胃里面,然后又停在我们的肌肉中间,会“令人消铄肌肉”,造成病人越来越瘦,上吐下泻,然后忽冷忽热,这就叫做瘅疟。临床上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把血补足,把津液补足即可。这里没有出处方,可能是少掉了竹简,只要抓住经方的神,即使忘了条辨,临症开处方都能把病人治好,因为经方是绝对处方,这里可用小柴胡汤加白虎之类。
3、温疟:热在肺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瘅疟和温疟不一样,温疟,“时呕”,“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就是说热是在肺里面。前面条辨说的瘅疟,是发生在胃里面,所以是小柴胡汤加入白虎汤。这里说的是治温疟的主方,石膏、知母、甘草、梗米这是白虎,加了桂枝。温疟的病本来是来自太阳经热,后来部分进入阳明成热了,部分又进入肺。而瘅疟大部分还停留在肠胃里面。所以两个疟看起来很类似,实际上,症状稍有不同,应该分开来看。
在临床上只要记得,但热不寒就是阳明证,即白虎汤证。然而到底该是白虎加重还是桂枝加重,这个时候就要看他的太阳证有多少,太阳证少,阳明证多,就一定是加重使用白虎。如果是脉浮的话,就是太阳证多,阳明证少,此时就用重用桂枝。
经方中会用到桂枝(树枝),是要到四肢末梢去;用到花,是要到最高处(脑鼻)去;用到根茎,是要到肠胃去。
4、牝疟:寒疟
疟多寒者,名日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样服半钱匕。
寒疟讲的就是寒痰,临床上看就是痰饮,中医叫做“牝疟”,是蜀漆散证。蜀漆是四川的漆树皮,很毒,它的另外一个名称叫做常山苗,它祛痰的力量非常的强,吃下去的话浊痰会很容易咳出来,而且是整块出来。现在蜀漆买不到,用常山取代,西医提炼常山成奎宁。
云母止呕,用于中焦过寒造成的晕眩。把它打碎以后,先烧个两天两夜,先炙过烧过就是要去它的天然毒性。金石类的药物使用前都要炼过,炼过以后才能去掉它的毒性,把我们需要的药性留下来,就是取它们的阳性。如果是水隔在中焦,也会造成头眩,这是苓桂术甘汤证。如果中焦不是水隔到,是痰隔到了,苓桂术甘汤下去就没有效果,这个时候我们要先把痰去掉,不去掉病人头昏不会好。这种头昏,必须要靠云母石,专门通利中膈,才能解决头昏的问题。
这里的龙骨,倪师认为是跟牡蛎弄错了,应该要用牡蛎比较好。因为这是寒疟,而牡蛎味咸,本身又能够止咳,能够降逆,能够攻坚把胶痰打散,
当痰梗在胸胃中间的时候,如果是热痰,我们可以用皂夹丸来祛痰。寒痰的话要把痰从口中吐出来,蜀漆散这个药是专门治寒痰用的。蜀漆吃下去,病人的积痰是得吐则解。
临床上这个处方用得很少,因为碰到疟病的概率很小。为弥补本篇的含糊及缺方,倪师补充方剂如下:
1、牡蛎汤 治牝疟
牡蛎汤方
牡蛎四两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蜀漆用常山苗替代。
2、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治疟病以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去半夏加栝汤方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劳疟就是做劳力工作的人,病人有往来寒热,用小柴胡汤,无恶心去半夏,有燥渴加栝蒌根。小柴胡汤是治疟的一个很好的处方,再配合针灸(曲池、外关、委中等)。
3、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桂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壮蛎三两熬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ー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蜀漆找不到,云母不方便,用此方,干姜去胃中的寒湿,牡蛎软坚,若下去后仍有痰,再加常山、天南星等去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