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课例分析

课例呈现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背诵诗歌; 2.认识唐诗尤其是律诗这一体裁的基本常识; 3.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描述画面,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第3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复习律诗 的特点; 【屏显】 关于律诗的要求: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1. 了解诗人。 【屏显】 王绩: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2、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3. 指读→齐读

三、通过想象,描述画面 1.  默读诗歌,结合注解,简单描述诗歌内容,并记录下来。  2、. 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完善所描述的内容。代表发言。 3、小组交流 首联 提示:欲何倚:不知归依何方。 抓住“望”“徙倚”“欲何依”等关键词,加上主语,揣摩人物动作、人物心理;同时补充环境特征。【彷徨】 二三联 提示:画面中有何景物?注意描绘的顺序(先写景再写人,先写远景再近景,先写静的再说动的)适当添加能够描述这个氛围的形容词。【静谧安详】 尾联 提示:揣摩人物心理:根据“怀”“无”等词揣摩诗人心理想法。【孤独无依、苦闷】  四、总结:合理想象,人物抓动作和心理,景物抓色彩、动静、远近。  带着想象再读诗歌,感悟诗人情感。

五、拓展补充 【屏显】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六、拓展对比阅读《饮酒》,比较陶渊明和王绩二人的不同风格和个性。

评析:一、整体设计,把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层次较为分明,教学环节齐全。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课堂教学的氛围较平稳,缺少学生课堂的鲜活表现。其原因主要就诗论诗,未能把握诵读学习这一主线。学生课堂上重在分析,重在知识点归纳,缺少读书设计。诗文内容: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细读诗歌,明确写法。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对于运用典故传达,上述课例中,未提及诗歌中的这一特点。

四、如何抓住诗眼“望”,看看作者都望出了什么?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望的具体呈现,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做真隐士。他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五、如果采用比较阅读,更推崇把这首诗与《春望》、《望洞庭》,探寻“望”的角度、望的内容、望的景致,望的情感……与陶渊明的《饮酒》做比较,要教给学生比较的方法。否则课堂仅有教师的主观意识,缺少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课堂就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野望》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