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共写,己达达人

新教育提倡师生、亲子共情生活,共读共写,形成共同的语言密码,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我近几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一、专业写作,是师生共写的基础

学生的向师性是很强的,要想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写作,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读书人、写作人。一个著名教育家也说过:现在的教师不读书,不写作是很可怕的。

之前,我也是不怎么阅读的,偶尔读一点文学作品,直到遇见了新教育实验,朱永新教授说:我在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话:“要成为优秀的校长(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思想不会凭空产生,最重要的源头之一,就是对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教育大师理念的领会、学习与掌握。”

于是,我见缝插针地进行阅读,早上早饭前,中午午饭后,晚上孩子睡着后,都是阅读的好时间。不知不觉,我读的书越来越多。仅2021年就读了33本书。教育有关的专业书籍有10本,与学生共读的有6本,其余为人文类作品等有17本。这些书籍,特别是专业书籍的阅读,让我对学生的发展、教育的规律、课堂的把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指导我用更专业的方法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说到写作,在接触新教育之前,学校说要交论文,面对着电脑,我是想破头皮也难写出几行字来。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这本书中说到,“写作就是我笔记我行”“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更是解剖自己教育生活的过程。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真正开始自己的思考。”原来,教育写作就是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加上因为读得多了,我就有了写的欲望。从2019年开始写教育随笔,先后开设了公众号“曈曈日”和号“梧桐雨”,一开始不定期地会发出一些文章。从2021年的8月开始,坚持每天日更500字以上的文章,到今天为止,仅号累计更文字数为34.6万字,慢慢地在一些报刊杂志上也能看到自己的小方块了。

读,积绽着我的素养,写,促动着我的思考:怎样的教育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不断地去追寻本源,去寻找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二、书信往来,是师生共写的起点

我们学校是个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孩子学习基础薄弱,家长培养孩子阅读、写作的意识不强。我就给孩子们写信,告诉他们,我是怎样阅读的、怎么写作的,有什么收获,很自然地让他们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同时渗透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沟通了感情,除却了孩子对写作的畏惧之心。

比如我新接到一个班,就先给他们写一封信,告诉他们,我是怎样的人,平时都喜欢做些什么。在2020年的春节期间,我写信给每个孩子,鼓励他们要勇敢,在家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暑假来临,为了引领他们利用好假期进行海量阅读,我再一次写信给他们。告诉他们,我要和他们一起参加班上的“阅读挑战大赛。”

就这样,我抓住每个机会给孩子们写信,近几年,我居然给孩子们写了四十多封信。我在每一封信里都是先介绍我自己的情况,然后再询问学生的情况。学生看完信后就会模仿我的写法,给我回信。所以,我的书信不仅成了问候、关心孩子们的语言,同时也成为了孩子们写作、表达的范文。每一次我写完信给孩子们,都能很快收到孩子们的回信。在一次次的书信往来中,我们既沟通了感情,也锻炼了各自的思考、表达能力,让学生轻松爱上了写作。

三、丰富生活,是师生共写的源泉

朱永新教授说:要想写的精彩,必须要做得精彩!于是,我引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孩子们在活动激扬起丰富的情感,体验到生命的可贵。结束后,我启发学生把活动的过程、感受写下来。孩子们就在愉悦的体验中把作文很真实的写下来了。

校内活动写作我带领学生把在学校参加的活动见闻,写下来。比如,我班学生到录播教室上了一节公开课,我让学生把到录播教室上课的所见所闻写下来;课间活动的情景写下来;学校阅读节期间举行了“跳蚤书市”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卖书、买书的过程写下来;运动会后,把自己观察到的最精彩的比赛写下来;期末庆典要到了,我让孩子们把对父母、对老师的感恩写下来……

校外活动写作我让学生把回家路上的见闻写下来;周末,我让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课文上学到写小动物的文章,我让孩子们每人在家养一种小动物,每天观察,并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最后把这些日记整理成一篇高质量的写小动物的文章;中秋节、清明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我让学生在家好好感受节日的气氛,并把它写下来……

实践着、观察着、感受着、思考着,我和孩子们在这样的过程中,情感丰富了,思考深了,更重要的是写作的素材多了。学会了为了需要而表达,为了分享而表达。

四、喜悦说写,是师生共写的拐杖

写作就是思考,要想写的好,还要求多写。可是,如果每天写,孩子们就会厌烦,因为每写一篇都要花很长的时间。至从2020年春节疫情期间,参加了童喜喜老师举办的公益说写活动以来,我们找到了大量训练写作的好方法——喜悦说写。

我们按照喜喜老师的方法,先给一个话题,然后是三个关键词,最后学生围绕三个关键词进行说写。学生把说写的文章发在打卡圈里,学生、老师用“绝对不批评,重复好句子”的原则进行点评。这样,学生每天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完成一篇习作成为了常态。现在我班上黄建兴同学在打卡圈发表的说写有537篇,罗雅轩同学365篇,廖紫仪同学328篇,马明杰同学已打卡310篇,打卡200多篇的还有很多。这些说写文章虽然长长短短,但却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培养了孩子们思考、记录的习惯。

五、班本课程,是师生共写的依托

朱永新教授说过:教室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可见,课程是与学生的生命息息相关。丰富的课程滋养着学生的生命。同样,班本课程成为了师生共写的重要依托。

我们学校有一块占地两亩多的劳动实践课程基地,每个班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引领孩子们在这块土地上展开了具有连续性、交互性的课程活动,并在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写作活动。比如我们的萝卜课程,我先让学生查阅我们这里的土壤特点,判断是否适合播种萝卜,查阅播种萝卜的注意事项,接着带着学生挖土、播种,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挖土的感受,体悟农民的不易,并观察种子的样子,播种的步骤等,回到家把播种的过程写下来。然后,过几天带学生观察一下萝卜苗的成长情况,并写“萝卜成长日记”;最后,萝卜成熟后,带领学生一起过丰收节,拔萝卜,并现场做“酸辣萝卜”,并让学生把剩下的萝卜拿去义卖,卖的钱充当班费,购买图书,结束后,又让学生把这个丰收节写下来。

本学期,我们开设了二十四节气与植物的课程,让学生查阅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比如风俗、气候、诗词等,接着确定一种与这个节气相关的植物,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到实地观察,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兴趣盎然地把所见所闻写绘下来。

我和学生在这些课程实践中体验、思考、写作,就这样滋养着生命拔节成长。

六、成果展示,是师生共写的奖赏

写得多了,成果展示成为了师生共写的额外奖赏,同时,又反过来成为继续共写的动力。为了更好地给全校师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校于2020年10月创办了校刊《鹿鸣》,每月刊一期,现已刊发十多期了。班级开设公众号、美篇、班刊等形式展示师生的写作成果。我个人的公众号展示了我与学生的共写随笔30余次,共计10多万字。号展示了我个人的随笔264篇,共计34.6万字。学校帮我印制了两本随笔集。

学校还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对外投稿,“语文导报”“新网师”公众号、“中外作家网”“定南新教育”公众号及期刊等都收录了不少我校师生的优秀作品。其中林晓春老师指导班级学生在“中外作家网”发表文章达38篇之多。

一篇篇变成铅字的美文,让师生感受到写作带来的成功感,进而更加投入、更加努力的写作。


我就这样,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通过我的阅读写作经历、阅读写作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写作,让学生学会阅读写作。师生的共读共写,创建了共同的语言密码。我们共情生活,共同成长!

感恩遇见新教育,我们将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向着明亮那方,继续努力前行,去追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共写,己达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