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里仁第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去远方,如果去,一定要有方向。】


      这句话搁在今天很难做到,放在古代也不容易,不可能说在外拼搏的人都是不孝。提到远游,很多人会说孔子自己就带着一群人周游列国,而且孔子说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说明孔子赞成远游。有人说这是伪经,在我看来,无论真假,这句话并不空洞。

提到质疑这件事,我想顾左言他,插个题外话。流传至今的文字、书籍很多有几千年历史,且不谈具体价值,能流传下来自然有其道理。我很赞同复旦大学历史教授姜鹏老师的观点,他说记载历史的人没有亲身经历,自然无法接近事实,就像同样写汉朝历史,司马迁写《史记》算是亲历者,但其中记载的前朝历史就不可能亲历。另外司马迁也无法畅所欲言,比如李陵的故事,他的主观观点只能隐晦说明。再者《史记》很多内容和同是汉朝的班固所写《汉书》也不一样。一千多年后的司马迁写《资治通鉴》,离汉朝更远,他更像是特意写给宋朝皇帝看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者根据自身经历做判断和思考,所以读者不该照本宣科,需要有自己的思考,汲取对自己有益的营养。萝卜不好吃,可以吃青菜,青菜也不喜欢,可以直接不吃这顿饭,没什么大不了的。

      言归正转,不远游做不到,也不现实,而且现代交通工具解决了物理上的距离问题。不过真正不远游是讲对父母的关心和陪伴,保持联系、常回家看看都是合理且孝顺的选择。“游必有方”有两种观点,我觉得都有道理。其一是说去远方要告知父母具体方向,说句消极的话,意外和幸福谁先来无法预测,出门在外不让父母担心很有必要。回想一下,每次电话里,父母第一句都会问在哪里,第二句会问吃穿怎么样,第三句就开始叮嘱不要太累,甚至唠叨起来,如此温馨充满爱的画面,却容易被我们因为忙碌而忽视,想想确实不应该。其二将“方”作方法解,是说出门在外,先要安顿好父母,父母为我们去远方担心,我们也该反哺,担心父母没人照看。方法很多,每个人都能想到合适的办法。总之,安顿父母是为人子必当作为的事。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的道,可以说是孝了】


重复,不再赘述。论语中有不少同一句话被多次提及的情形,有人说是后人故意添加,我不妄加评论,就当是一种强调。


前文链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喜欢请关注、点赞、转发,笔者在此拜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论语:里仁第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