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内心是空的,空到没有灵魂。”
——李玫瑾
01
时隔六年,这起轰动全国的弑母案终于有了结果。
2021年8月26日上午,福州市人民中级法院宣判被告人吴谢宇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
一切的罪都得回溯到六年前的那个下午。
谢天琴是二中的历史老师,2015年7月10日她结束了学生的毕业仪式,回到家中迎接她的不是儿子的拥抱,而是蓄谋已久的一次重击。
谢天琴进门弯腰换拖鞋的一刻,吴谢宇用哑铃砸向了她的后脑。
这场弑母案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次谋划良久的行凶,吴谢宇在2015年4月份就开始策划杀害母亲,每一步都精心谋划。
吴谢宇在第一次庭审时自述,日期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因为7月10日正好和他生日10月7日相反。
看着养育自己二十年的母亲惨死在血泊之中,吴谢宇也觉得可怕,但他很快调整状态,处理了案发现场。
对外,他谎称母亲陪同自己出国留学,骗取亲友钱财144万。网购十余张身份证,开始了三年的逃亡之路。
一桩弑母案,一个青年人断送了大好前程,两个家庭自此活在黑洞里。
02
吴谢宇的人生,是双面的。
一面是北大学霸,获得过廖凯园奖学金,GRE成绩全球排名前5%,成绩优异,待人友善。
一面是网购剔骨刀、菜刀、锯条、活性炭等杀人工具,清理藏尸房间,骗取亲戚巨额钱财,充当酒吧男模,爱上性工作者的杀人犯。
初审法庭时,他把自己的变化归于父亲的病逝,自此内心变得孤单,消极厌世。他把母亲比作《红楼梦》里即将死亡的林黛玉,认为杀死妈妈,就能让她解脱。
在他看来,亲手结束母亲的生命,是他对母亲最伟大的成全。
法庭上,他痛哭悔罪,讲述父亲去世后,自己悲惨的心路历程,试图让自己的犯罪显得“合理化”。
事实上,他根本没有认识到弑母有什么不对。
03
当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直在想:
吴谢宇为什么会从北大学霸变成一个弑母死刑犯?
直到我在微博上,看到犯罪学家李玫瑾老师的一段话:
“他的内心是空的,空到没有灵魂。”
尽管外面顶着“学霸”“别人家孩子”这样的光环,吴谢宇的内心始终是空的。
因为他的“学霸一面”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满足父母心中对“完美孩子”的设定,而不是为了自己。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空心病”。
空心病的孩子,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抑郁自杀是这些孩子采用的最温和的方式,发展严重的会演变成他杀。
这不禁让人反思:
我们这一届家长从小被放养,犯了错会遭到父母一顿简单粗暴的责打,却活得好好的。
为何现在被家长深度关注、捧在手心里的孩子,反而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04
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让一个被管得太严的孩子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结果那孩子画的是,“一双手扼住了自己的咽喉”。
他想告诉心理学家,家长的严厉管教让他透不过气,他的精神生命正在被管教者掐死。
这就是现代教育下,问题孩子越来越多的“病因”所在。
家长们这一代人从小被放养,老师和父母根本不讲究什么教育方式,犯错会被父母打骂,但是父母管教也只是针对原则性的问题。
而现在的孩子,三四岁就开始背唐诗,幼儿园除了上课,还得赶着学英语,小学的周末被作业、辅导班、兴趣班填满,再大一些,就要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
这是一个以分数、排名、名校、证书来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时代,功利性被放大,父母的严厉管教、过度关注,都一一压在孩子的身上,掏空了孩子的心。
所有人都在催着孩子,要快点跑,要赢在起跑线上,但很少有人关心孩子跑得累不累。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
这份初心没有错,但这种功利的教育、焦虑的父母,最终却养育出诸多有问题的孩子。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优秀,而是父母太急、管得太多;
家长安排孩子的一切,严重剥夺了孩子们的自由,最终令孩子们的精神生命越来越弱。
而孩子们看似活着,却觉得好像没有活着,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自我和方向……
05
教育孩子,父母最难做到的是,恰如其分地管教。
可以严格,但一定不能“严苛”;
可以关爱,但一定不能“溺爱”;
可以教导,但一定不能“打击”。
父母不近人情地管教,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爱,而造成诸多悲剧。
最好的亲子关系,从来都是互相滋养,彼此成就。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
孩子不是你的延续,也不是你未完成理想的践行者。
自他呱呱坠地,他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不要过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只要在法律范围内,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比什么都重要!
比起出人头地,考上名牌大学,做别人眼中的孩子,不过,踏踏实实,做自己,做个心态健康积极的人!
愿我们的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都能抱着平常心,用鼓励和爱,做孩子精神上的指引;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与尊重下,找寻到最好的自己,奔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