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夜色

上周参加公司团建,在一个距离巴黎两小时车程的城堡庄园里。

庄园很大,城堡很美。只是初来的那天,一直下着小雨,所有人一下车就忙着拿行李撑雨伞,直奔会议大厅,都没来得及好好看一眼面前的古堡。

我也没能看得分明,不知道古堡有多古老。只感觉阴雨的朦胧让它肃穆和庄严的背后多出了几分压抑。

整个园区分为几个部分,我们一行人主要在“会议大厅”,“饭厅”,“休闲区”和“客房”来回活动。当然这都是我的临时称呼,其实这每个区域都是一栋独立的别墅,都有着独特的名字,每栋建筑也都秉承着古典的欧式风格,看上去规整而大气:规整是因为不出格,四四方方给人均衡安稳的感觉;大气是因为其占地面积真的大而空旷。

所有建筑的室内装潢也华丽得恰到好处,作为历史上贵族们享乐的地方,没让人感到太大的负担——这点倒是令人开心,毕竟过度的精致总是让人难以亲近。而这儿似乎精美的刚好,多一份奢华,少一毫平庸。

但再多的精美,也没有室外的朴素让人心动。

有些意外的,连接两栋建筑的路面丝毫不平整,反而是原始天然的石子路。道路两旁耸立着成排的板栗树,延伸开来像是茂密的丛林。正值结果儿的时节,丰收的果实直接落在本就凹凸不平的地上,让路面看上去更加坎坷;但也多亏了它们,给灰蒙蒙的背景增添了几分栗子的暖褐色,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有松鼠将这满地的板栗当成松果捡去吃了。

目光再往两侧看去,是成片的茵茵草地。空气的潮湿和雨水的滋润反而增加了它们的活力,绿得更加纯粹鲜活了。这让看到它们的人也有种受到净化的舒畅感——大自然总是如此豪爽,从来不吝啬自己的美,吸纳进去的必将馈赠回来。

稍许遗憾的是,终究没有时间在整个园区逛一遍。曾试图趁着会议和晚饭的间隙,骑着自行车(园区提供的)绕着整个城堡转一圈,但终究因泥泞而打滑的轮胎和紧凑的时间而匆匆作罢(外加被头顶摇摇欲坠的板栗砸到的风险)。

团建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白天的会议、晚上的聚餐和餐后娱乐活动,接连三天。每天的晚饭后,参加一会儿娱乐活动,我就会撤离提前回到自己的房间,以多争取一点独处时光——这样贴近自然环境的独处,尤其难得!

房间的装潢我很喜欢,简单雅致又不失周到舒适。关了灯躺在床上,四周是极致的静,仿佛可以听得到不远处树木的呼吸声。

回想白天大家娴熟着端着酒杯在人群中穿梭,结交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用多种语言和他人畅所欲言,晚上再一起happy hour短暂的放飞自我——生活总会被各种理由填的很满很充实,让人有一种“掌控世界”的感觉。但这种感觉总是有些飘渺,就好比有个玻璃罩笼在头顶,虽然能看见一切五光十色、光鲜亮丽,但始终无法真正触及。等到繁华散场,喧嚣褪去,回到房间,一个人的独处和寂静才能让灵魂回归最初的真实。

夜色的静谧,让我突然回想起在尼泊尔的第一个晚上。

那是我到达加德满都的第五个小时,经过十六个钟头的长途跋涉,终于落脚在一间郊区的旅馆内。

旅馆装潢不赖,有床有柜子有独立的卫生间,唯一没有热水。我不想拖着旅行的疲乏和汗渍上床休息,索性冲了冷水澡。然而我显然低估了尼泊尔的的天气。1月份的加德满都,白天喧嚣的人气儿勉强撑起的温度一旦褪去,夜晚的空气里只剩下阴冷凛冽。

冲凉后蒸发的水分带走了身体最后一点儿热量。我只得拿出行李箱内的所有衣物裹在身上,然后蜷缩在被子里一人瑟瑟发抖。

午夜时分,夜很静,静得冷清。寂静往往会放大一切事物,包括恐惧。我边发抖边默默担心着住所的安全状况,假想若是有小偷破门而入怎么办。

身体“颤栗”,心里恐惧,转辗无法入睡。索性起身,稍稍拉起窗帘一角,打量起这个城市。

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我甚至都还没正式踏上它(从机场坐出租到酒店,双脚唯一踏过的土地好像就是旅店门前不远处的一片垃圾场)。嘈杂、喧嚣、灰霾、混乱是我目前对它的全部印象。

谁知夜晚的景象却是那么平和。也许都不能用“景象”,路面没有路灯,一片漆黑,什么“景”都看不到,只能借着并不明亮的月光分辨出些许旁边建筑物的形状。

但就是在这样的黑暗中,房间瞬间融进了夜色,变得空旷而摸不到边界,恍惚中,我和环境的边界也都消失不见融为一体了。那一刻内心不再慌张,反而充盈着一种淡淡的安宁和踏实,身体的冷和疲惫也都暂时忘却。

这种感觉很神奇。明明前一秒还那么陌生和疏离,但以夜色作为桥梁,却瞬间融入了城市的怀抱,即使那里除了漆黑什么都没有。

可也许正是这样的“无”才让人与环境完美相融。

无论繁华或贫瘠,黑夜都能不动声色地洗去白昼的粉饰,露出它最真实的面貌。这样的朴素和寂寥,在哪里都是相似的。这种相似,让人踏实。

人也一样,守住自己的夜色,才不会在流光溢彩中迷失。

在这样的夜色中入睡,也会特别香甜。

团建的最后一天,终于迎来短暂的阳光,景色在日光的润色下更显生动了,抓拍了几张,和大家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守住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