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准备再准备

图片发自App

《孙子兵法》始计篇有言:“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只从对战争准备的程度来看,就可以判断这仗能不能打得赢。作战准备越充分,战斗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

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率多国部队地面作战100个小时即达成作战目标,萨达姆举手投降,地面作战之所以如此顺利,是因为之前的43天空袭已经把伊军的尖刺拔光了,没牙的老虎就是砧板上的肉。而在战争正式打响前,美军从1990年8月2日已经开始调兵遣将,磨刀霍霍160多天后才抡起战争之锤,这是他们必须的准备时间,装备、人员、物资、情报、训练以及政治等等都需要准备。

再往前看,美军自越南战争惨淡收场后,一直大力推进军事改革变革,以武器的组织和使用为突破口,研究新战术,提出新战法,比如空地一体战、“五环”目标理论、《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以及组建假想敌部队等等,都是为了这场胜利做足了十分准备。

最近流行一篇文章,林彪的《如何当好师长》,其中一个观点就是要把各方面的问题想够想透,再针对性地做准备。每一次战役、战斗的组织,都要让大家提出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让大家来找答案,而且要从最坏的最严重的情况来找答案。把所有提出来的问题都回答了,打起仗来才不会犯大错误,万一犯了错误,也比较容易纠正。如果留下一个没有解开的疙瘩,紧要关头这个疙瘩很可能冒出来,就会使自己心中无数,措手不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刨除运气的成分,凡是要做成任何一件事,无论事大事小,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准备,越是复杂的事情,越需要精心的准备;准备得越充分,推进就会越顺利,成功的可能也会更大。不仅治国理政、指挥作战这等大事需要预有准备,那些不起眼的、例行性的甚至经常搞得日常工作任务,也都需要提前筹划准备。

图片发自App

从个人经验来看,什么工作一上来就整,往往就会整脱了,要么丢三落四,要么磕磕绊绊,很难达到理想的预期。但是,强调准备准备再准备,不是重复的准备、完美的准备,而是一定要有所准备,要有章法、有效率的准备。

首先是思想准备,做一件事,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环境背景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以及它要遵循哪些规律规矩,会有哪些标准要求,需注意哪些事项禁忌,等等,这些我们必须首先搞透搞明白,看问题要清醒。带领一群人做事,还要不断地进行教育引导,持续地灌输思想理念,深化部属对工作任务的理解认识,领导者必须做好答疑释惑、凝聚共识、激励士气的工作。如果自己还没搞清楚情况,部属没有思想准备,就仓促上阵、强行推动,结果往往是尴尬冷场、不了了之。

其次是组织准备,这件事,谁来干,怎么干,要分得很清楚,搞得很明白。谁来干,自己干自己负责,分工干分工负责,确保出了问题或论功行赏都能找到人头,还没有争议,无人负责或多头负责都不行。怎么干,分步骤列计划看进度,计划要从整体上把握,但要细致明确可执行,一看就明白。即使不能完全对照计划落实也没关系,至少知道目前漏了什么、下步该做什么,心中有数,脚下有路。个人的体会是,增强计划性是治疗做事懒惰散漫、丢三落四、缺乏章法、虎头蛇尾的重要招法,非常管用。

再一个是资源准备,做这件事,需要的人员、物资、经费、时限、场地是什么,现在有什么矛盾问题,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冲突,要提前考虑周全、准备到位,不可控的因素不论,要控制可控的因素,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最怕边开车边修路,拆东墙补西墙,时间都用去找救急的资源去了。上午八点开始操课训练了,七点五十五还在找工具器材;下午要搞教育授课了,中午还不知道什么内容,结果肯定大呼隆、一锅粥。

领导推荐一种方法叫“过电影”,闭目沉思,大脑飞转,把该项工作像放电影一般从头到尾过一遍,每一帧每一秒是个什么状态,需要什么样的资源,都一览无余、明明白白,对着准备就行了。问题思虑越细致,“电影”就过得越清晰,资源准备就能越周全。很管用,也很好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准备准备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