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记日记#804 老爸想回老家去看看

4月15日 星期一 北京

大同的春儿姐来了,约我一起吃饭,上次她来北京,我推荐她去了莎莎,她觉得不错。就熟不就生,微信上约了在那里见面。

我是喜欢莎莎的。棒棒有才气,喜欢烹饪,做事认真,又有个好师父,所以菜单上那些菜都说得过去,海参、鱼头、煎饼、酸萝卜丝等都是我喜欢的,选在莎莎花钱不多吃的不错,确实是个朋友小聚的地方。

今天吃了个烤羊肉,两个女生没吃多少,剩下的我带回家晚上吃了。

图片发自App

加了小米的土豆丝,第一次吃,有点意思。

图片发自App

春儿姐交待了两件事,我电话微信忙乎了一会儿,基本上就搞好了。春儿姐说她要搞软装,问我去哪里看看比较好。问我去哪里吃我还能凑乎说几句,软装我真不懂,也就没有什么推荐。随后又聊了几句,春儿姐送我回家,继续她的考察。

本来晚上有个爱尔兰牛肉局,林华和凯文分别带了好酒等着我去喝,由于家里有事没有去成。下午和珠珠一起去老爸家,91岁的老爸今天和我说起我的爷爷奶奶,他想回家乡给我爷爷他爸爸上坟,老爸清楚的记得爷爷决意赴死前给他写的那封信的内容,他说给珠珠的时候有些伤感,我的眼睛也是酸酸的。我两岁的时候和父母回过一次老家,母亲曾经和我说过,但是我是一点记忆也没有,到现在五十多年了,我也没有再回去过。年纪大了,根的意识逐渐浓重起来,我也想带着珠珠去给先人磕个头,在我爷爷奶奶、她的老祖墓前坐一会儿,告诉他们孙子挺好的,重孙女比孙子还要好。

老爸说明年清明的时候回去,我说不要等到明年,今年夏天就回去。90多岁的人了,无所谓清明不清明,您说哪天是,那天就是清明,这件事还是宜早不宜迟,想到就去做吧。老爸摸着珠珠的手,问她去不去?珠珠说,我扶着您去给老祖磕头。心里一暖,眼泪就下来了。好闺女,为老爸挣了太多分!

九点多去修脚(黑蜀黍陈曾在我《吃鲜儿》那本书的序言里说我会把每次濯脚都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带有某种特定色彩的梗,可是我只是修脚。)去年在西班牙的时候感觉脚疼,回到上海第一件事就是修脚,一年来越修越痛,直到包着推荐我去了清华池脚病治疗中心才算找到病根。第一次在那里修过后,开车回家时踩个油门刹车都要咬牙,不过过一会儿就好了,之后的十几天也都可以坚持。要知道早些时候脚疼的我不敢穿皮鞋,穿运动鞋都要小心翼翼的,碰到就疼的钻心。为此买了四双椰子鞋,就是因为鞋子前部比较宽,穿上脚不太疼。不过我也由此喜欢上了椰子鞋,最近又买了两双。

喜欢这双,颜色骚气。我的老师徐小平说:骚好!

图片发自App

技师说我的小脚趾那里长了个瘊子,而且长的比较快。修脚只能是暂时的,要想根治就要动刀挖掉。修脚的时候就很疼,挖掉的时候是不是要更疼?技师带我去见他的师父,据说某大人物的脚也是这位师傅修的,是脚病治疗中心的权威。师傅看了后做了判定:先消炎,然后用药烧,不用开刀挖掉。听到这话,心里踏实了许多,回去上了药,开车回家。技师说三天不能沾水,也就是三天不能洗澡洗脸,我的天呀!三天过了,我还敢见人吗?不管怎样都不重要,还是先把脚病治好了再说。

回家看书,琢磨的还是吃饭那点事,有了这样的一点感悟: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呈现多样性,人们选择食物的宽容度大了许多。但是工业化进程却减少了食物供给的丰富性、整体多样性,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就餐习惯以及因这习惯形成的餐桌的仪式感和纽带作用。杰弗里·M·皮尔彻说:“同餐共饮,共同分享食物和饮料,构筑起群体认同的纽带。”(《世界历史上的食物》)我们现在越来越缺少的就是家庭家族同餐共饮的机会,这也就是我们对传统节日尤其是那些有着家庭家族意义的节日愈发重视的原因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始记日记#804 老爸想回老家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