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且的活着吧

图片发自App

      昨天把这道网传上海幼升小的面试题目放到家庭群里,回答啥的都有,还有的干脆跟我说,我的潜意识告诉我这车是……往前开的……

刚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也懵,这两头都一样怎么能看出是往哪开呢?脑袋里还原了一下真实场景,答案就出来了,往左开,是吧…

正如老子所说的“复归于婴儿”,一切从零开始,按照逻辑去思考整个线索。而所谓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直接回归事物本质的能力。

    成长是一件特别好的礼物,上了大学后我才慢慢体会到成长的快乐,从那时起才开始喜欢看书,喜欢和自己独处,可以真正的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渴求和喜好。大学前的自己是活在父母设定剧情里的自己,去努力扮演父母认为的好孩子的样子,但因为那时不是真正的自我,所以顺从背后的逆反总是在剧情的边边角角溢出来,没有内驱力去学习去发现自己的潜力,遵从的背后是学了就忘,没有办法去专心的做一件真正想做的事情,没有一个稳定的自我存在感,内心就像一个黑洞,意识总是扑向外面。

      直到上了大学,真正的从物理环境跟父母设定的剧情脱离后我才开始回归到我自己,慢慢的能静下心来,能完整的看一本书,能感受到内在能量的增长。

    我跟我妈的关系一直处的不好,我尝试着用大众常识里的方式和她沟通,也努力的想缓和关系,可是在做的过程中我总是感觉到不被接受,被伤害甚至让我深陷死婴重度抑郁中。当人的内心痛苦大到难以忍受的时候,就会去追求心理成长,于是我找了相关心理学的书籍来看,也慢慢的通过现在的情绪影射看到了当时那个生活在母亲剧情里的童年的我。

    认识和练习的过程很痛苦,我要直面内心压抑已久的愤怒,要有觉察的看着它表达,甚至明知它会造成二次伤害也要去直面它给的痛。 不幸的童年造就了潜意识的魔咒,让母亲认为:我付出了那么多,如果你不按我的设定就会内疚,所以孩子不会这么做。而事实是内疚是人类最不愿承受的感觉,所以古代有剔骨还肉一说,现在有的孩子宁可死也不愿意再面对家庭和父母。当一个人在关系中不断牺牲自己,辛苦付出,会累计越来越高的到的道德资本,道德就像一座堤坝,拦截了爱和亲密的流动,道德资本越高,关系越趋近死亡。

    我妈总习惯说我不肖子孙,其实到底是否孝顺我心里有我的标准,到后来只要我们有矛盾她就会用不孝顺来说我,我所有自我意愿中不顺遂的表达就成了不孝顺的行为,从而当她再说到任何跟孝顺有关的话题和字眼的时候我的内心都会升起无比的愤怒、暴躁转而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抑郁。

    这真的是一个很痛的过程,我之所以把它写出来是因为我在自我救治的过程中尝试了很多办法,我努力去做一个孝顺的人,努力去按我妈的话“跟别人都能和颜悦色的说话,为什么跟我不能?!”去好好跟她说话,可是潜意识里的我只有愤怒,那是童年时无数的片段,无数的“被成长”下日积月累的压抑,我努力做的太用力,拼尽全力去拯救这个关系,但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放过我自己,放过那个拼命要孝顺的孩子。

      标签之下,无人自由。我面对一个脆弱的不孝顺的自己说:苟且地活着吧,就算有一大堆的麻烦解决不了,我也配活着,不完美的人生也不是一点滋味都没有,只要肯放过自己,承认自己的局限,不完美的人生也能过的有滋有味。

当下的身心渴望,是你唯一的上师。不再定义好坏对错,允许自己“如你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

    今天我妈离开上海了,跟小伙去张家界玩儿,送走她的那一刻我如释重负,我不是那个孝顺的孩子,我要活在我人生的真相里。

    推荐大家一本书,这本书也是我的疗伤良药,也愿看到这段话的朋友能去找来这本书看看,为自己为未来也许有所帮助。 用书中作者的一段小诗为这段情绪结尾吧,她说:

让我们小心翼翼

捧出自己的阴影

请求对方看见它,轻抚它

阴影并非生而丑陋

只是未曾被过去最重要的人看见……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苟且的活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