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诚恳真挚——理赖建平老师小古文12课第7课

今天赖建平老师讲的是民国课本中的《奉橘帖》:

                              奉橘帖

                              王羲之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奉”就是“送”,“帖”就是“便条”。“奉橘三百枚”就是送给朋友三百枚橘子。

王羲之送橘子时,还写了一张便条。流传下来,就是著名的《奉橘帖》。

可是“奉橘三百枚”后面怎么还写了“霜未降”呢?这两件事怎么会联系在一起的呢?

这是因为降霜以后的橘子是自然成熟的,口感特别好。而送橘子的时候还没有降霜,这三百枚橘子是王羲之一枚一枚从树上向阳的地方精心挑选的早熟的橘子,因此要特别注明“霜未降”。

“未可”就是“不能”,“未可多得”就是不能送出更多的橘子了。换句话说,所有自然成熟的橘子都挑完了,也送完了,剩下的没有熟透,不好送人。

“奉橘三百枚”说明数量多;“霜未降”说明品质好;“未可多得”说明已经竭尽所有,心意诚。

王羲之的这张便条借助橘子,表达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人。

我们再来看一篇小古文,也是写送礼物的,题目是《致问春君》,作者是奉,我们只知道他的名字,姓什么,已经无从考证了。

“致问”就是致以问候,“春君”是人名。这是一封写给春君的信。内容是这样的:

                            致问春君

                                  奉

            奉谨以琅玕一致问,春君幸毋相忘。

谨:珍重地

以:用

琅玕:古代女子佩在腰间的美玉

幸:希望

毋:不要

译:奉郑重地把一枚琅玕送给春君,表达自己的问候,希望春君不要忘记他。

这封信的来历是一段传奇,也是一个谜。1919年,西北沙漠中出土了一大批竹简,大部分是公文,其中夹着这封私信。这封信就是《致问春君》,这封信寄出去两千多年了,还没寄到收信人的手里。

读这封信时,我心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苦寒遥远的边塞,奉在营帐里一刀一刀地把自己万千的思念化为短短的14个字,刻在竹简上,连同一枚玉佩,遥寄给远方一个叫春君的女子。

在远方,在故乡,“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他和春君曾经一起到郊外,去采桑叶;“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他和春君曾经一起划船去采莲藕。

而现在,却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今生今世,活着回去和春君见面的机会已经非常渺茫,只能借助一枚琅玕,两支竹简把思念带回去。

写作,真诚,永远是第一位的,虚假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仅有真诚是不够的,还得用适当的物体来承载这份感情。橘子,琅玕就起到了承载的作用。

一个下雨天,我和一个同事,想请几个老朋友聚会。

一位朋友发信息来问我们:“你们那边天气怎么样啊?”

我的同事回复说:“这里雨有点大,江水有点浑。”而我的回复却是:“此处,有古樟数株,江水半湾。期与老友,同煮酒,共听雨。

那几位老朋友,看了前面的回复,觉得很扫兴,都不想来赴会了,看了后面的回复,却又兴冲冲地来了,为什么呢?

你肯定明白,在我的回复里,既回应了天气的问题,还借助“古樟树”“江水”“雨声”,表达了对朋友的诚挚感情。

作业:

请你写一篇小古文,白话文版与小古文版各一,邀请赖老师来你的家乡作客。

交作业:

白话文版:赖老师,到重庆来耍嘛!爬山、游江,吃火锅!

小古文版: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灶上火锅,皆有滋味。邀师共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态度诚恳真挚——理赖建平老师小古文12课第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