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闺女睡前都要听《我不想离开你》这本绘本故事书。尽管之前给她讲过好多遍了,但小家伙就是百听不厌。
这几天每天晚上都要讲,有时还要重复讲几次。每给孩子讲一遍,感觉自己就被袋鼠妈妈的爱与耐心感动一遍。
我以前之所以给闺女买这本书,是被书本的封面给打动的,很有爱又无比温馨的画面。
这本书讲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孩子成长与独立的话题。小袋鼠宝宝慢慢长大了,可依然每天都要赖在妈妈的口袋里不肯离开妈妈半步,不管妈妈如何哄它,小家伙就是不肯自己下来走路。
袋鼠妈妈在哄孩子的过程特别值得我们做父母的学习和借鉴,她会抓住每一次引导孩子成长和独立的机会,尽管屡次失败,但一直都特别有耐心,一直在鼓励孩子,没有半点强迫和不耐烦,更不会指责孩子。
在妈妈的耐心指引下,袋鼠宝宝从一开始时刻黏着妈妈,抗拒离开妈妈到最后愉快地离开妈妈去跟同伴玩,那种快乐的场景让人无比欣慰和感动。
孩子的成长需要分离,需要独立,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孩子,多少都会心存焦虑,安全感受到威胁。
如果父母引导恰当,孩子就能比较顺利地走过人生的这次转折点,如果父母引导不当,孩子的分离焦虑就会越来越严重,哪怕最后被强迫分离成功了,但心中的伤会伴随着孩子一辈子。
既然孩子离开我们走向独立是他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顺利度过这个痛苦的分离过程呢?分享以下几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1.理解孩子的焦虑,接纳孩子的情绪。记得我闺女两岁多一点时,每次和她分别去上班,她都要哭得很凶。
有一次中午回来吃完饭,闹铃响的时候,她哭着叫我关掉闹铃,然后急急忙忙把我的包包收起来,以为这样妈妈就不用出门上班了。
每次出门,看着闺女哭成泪人的时候,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好想留下来多陪陪她抱抱她,可我又不能不上班。
类似的痛苦经历,相信在不少职场妈妈身上都有过同样的体验。
孩子小的时候,妈妈照顾得比较多,有一天当妈妈离开孩子重返职场时,孩子必然会产生焦虑情绪,因为这种分离会让孩子陷入不安全的处境,于是会哭闹,会产生各种抗拒的行为来维护自己。
这种分离焦虑是孩子十分正常的心理呈现,既然是正常现象,我们就应该接受孩子的这种表现,多理解孩子的不安情绪。
只有我们理解孩子,才能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才能感受到爱,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还要斥责孩子,只会让孩子的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会更加破坏孩子心中的安全感,让孩子面对分离更加痛苦。
2.给孩子多一些耐心和时间。孩子的成长各有各的节奏,因人而异。
我们要给孩子多一些耐心和时间,就像《我不想离开你》里边的袋鼠妈妈一样,哪怕哄了孩子无数次了,孩子依然还不能接受分离的事实,妈妈依然淡定地面对事实,不着急不焦虑。
然后每一次遇见合适的机会都会引导孩子大胆地走出去,尽管孩子拒绝了无数次,但妈妈依然很有耐心,没有一句批评也没有一句抱怨,心中始终都相信孩子迟早会成功走向独立。
在妈妈的耐心引导下,孩子身上也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从紧抱着妈妈,飞快地钻回妈妈的怀里,到开始看到远处世界的美好,再后来主动提出要往前走找别人玩,最后轻松离开妈妈温暖的怀抱快乐地奔跑了起来。
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妈妈的耐心引导,也离不开妈妈静候花开的淡定心态所起的作用。
3.多鼓励孩子,少批评和指责。孩子的点滴成长都不容易,我们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加有力量。
而批评和指责往往会让人产生抗拒心理,负向感觉满满,做什么都不想去尝试,因为内心缺乏动力。
记得我闺女刚上幼儿园不久时,天天哭喊着不肯出门,只要爸爸一凶她指责她不让她哭,孩子就越哭得厉害。
而我自己在家时,不管孩子哭闹得有多严重,我都不会指责她,而是抱抱她安慰她,尽管孩子内心依然还不能接受分离的事实,但在情绪上得到了认可和安慰,孩子慢慢也就闹得不那么厉害了,最后慢慢接受了去幼儿园的事实,如今还爱上了幼儿园。
4.任何时候都不要拿孩子跟其他人比较。好多父母很喜欢拿自己的娃与他人进行比较,以为这样就能刺激孩子,让孩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那样。
殊不知,你的每一次比较,都会让孩子产生不满的情绪,孩子心中的不服会越来越多。
记得我妈小时候一拿我跟别人比时我就特别郁闷,后来恼火就直接怼她“那么喜欢别人家的孩子,你去把别人家的孩子接来自己家算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事,这样对孩子而言有失公平,情况不一样也没有可比性。
老是拿孩子去跟别人比,往往还会加重孩子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因为孩子从你的言行举止上体会到了自己不被接纳和认可的悲哀。
孩子是自己生的,要比只能拿今天的孩子跟昨天的他进行对比,有进步的地方要给予肯定,这样孩子成长起来才会比较快。
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要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而不是永实际行动去阻碍孩子的成长。
《我不想离开你》这本书适合和孩子一起看,通过讲解故事的形式让孩子知道成长是要逐步离开大人的事实,当孩子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之后,分离时焦虑就会减轻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