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真性情,读《坟》题记有感。


说来有趣,鲁迅先生可谓是我认识的最早的一批作家之一,原因在于我父亲很喜欢鲁迅,早在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便在睡前和我讲祥林嫂的故事。说来也奇,在父亲绘声绘色地描述之下,少不经事的我居然对文章背后深刻的东西有了一些小小的体会,以至于其后语文课上每每上到鲁迅先生的文章,我都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父亲的《鲁迅全集》


家里有一本厚厚的鲁迅全集,黄色的封面,泛黄的纸面上密密麻麻地排满铅字,扉页上面写着我爸的名字,以及99年9月购于某某书店的字样。就是这样一本让无数中学生头疼的书,曾一度是我年少的读物。翻过先生的照片以及目录和简介,全集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先生为《坟》所做的题记。因为位置的原因,我不知不觉读了很多遍。对于研究学者来讲,这篇文字有值得许多探讨的意义,但对于我来讲,我经常会着迷于先生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的真性情。

目录页


比如标题《坟》,大家知道国人有忌讳的传统,凡事讲究避讳一些不吉利的言辞。在那个年代以《坟》作为标题,真是既忌讳又让人心生恐怖的事。但先生探讨了这座“坟”的意义时这样说道:“这总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痕迹,所以虽然明知道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摄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至于不远的踏成平地,那是不想管,也无从管了。”一面埋葬一面留恋,先生深刻地指出了人们生活的真相,但语调上又是如此的平和,冷静,使人在面对这座坟时,内心少了些许焦虑,竟多了一丝安稳。

谈到编辑先生关于“文章愈长,稿费越多”的怪脾气,先生又马上打趣道:“自己的文章简直是生凑。”这话放到今天也仍然是许多作者的心声吗吧。至于自己做怪句子,写古字的习惯,他也坦然说到自己受了《民报》的影响,虽然“改了一些,其余的便都由他”。相较于字字珠玑的作家来讲,我竟觉得先生有些可爱。“这样生涩的东西,倘是别人的,我恐怕不免要劝他割爱,但自己却总还想将这存留下来。”这句话可谓是先生双标的自我批评,然其实我们每个人不都处在这样的状态中吗?

而谈到不能抛弃旧稿的原因时,先生又真诚地道出了自己的小心思“其中所说的几个诗人,至今没有人再提起,也是使我不能抛弃旧稿的一个小原因。他们的名,先前是怎样地使我激昂啊,民国告成以后,我便将他们忘却了,而不料现在他们竟又时时在我眼前出现。”一语道出了自己对青少年时期偶像的敬仰,怀念,难以割舍之情,这种心情我想也是大部分人所经历过的。

先生的真诚来源于发自内心的自省,因为够深刻、够冷静,所以他总能将自己与他人的本质状态剖析的淋漓尽致。如他谈到“如我的戒酒,吃鱼肝油,以望延长我的生命,倒不尽是为了我的爱人,大大半乃是为了我的敌人。”就如同生活中,我们忙碌过一段时间后,时常就会反问自己究竟人生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别人而活一般。简单直白的文字,却能道出人本质的无奈。

先生的真性情就在于他能时常直面于人性中的这些瑕疵和无奈,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他总能毫无保留地作出反省和批评,就像是《皇帝的新衣》里面的那个小孩子一般,面对现实的种种虚伪,不断地指出真相。同时代的人说他无情、刻薄、辛辣。多少年后回过头,才能领悟到先生的那份天真、浪漫和真诚。对自己的弱点,他毫无保留,对于他人的虚伪他也绝不手下留情。不委屈、不求全,不掩饰、不推诿,时刻保持理智和独立的思考,这或许才是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以及最可爱的地方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迅先生的真性情,读《坟》题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