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有多少方鸿渐

于你于我来说,方鸿渐是我们在书本上的影子,你我是他在现实中的映射。

《围城》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理想,后部分是现实。

第一次接触《围城》这本书是在高二的时候,那时候因为课上要求读名著分享,放学后在书店辗转几时,终于选定,买下了《围城》这本书。

何曾想,这一次的相遇,就是几年的缠绵。

第一年读围城,吸引我的是剧情,准确的说是前面的剧情,我不懂为什么唐晓芙和方鸿渐和因为一些俗事吵架而分开,不懂方鸿渐为什么不去说清楚,不去试着挽回,不懂苏文纨为什么会选择曹元朗,不懂好好的爱情为啥都没有结局。第一年,我只是不懂,也只能疑惑。

第二年读围城,吸引我的同样是剧情,只是这一次,我重点看的是后半段,看着方鸿渐和孙柔嘉从相遇到婚姻,从短暂的虚假的幸福到不断的吵架。

我第一次感受到大部分读者说的:婚姻就像一座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第三年读围城,我又陷入到第一年的死循环中,我下意识的把我自己当成了方鸿渐,我从一个上帝的视角看着方鸿渐的种种。

我气方鸿渐那不合时宜的清高,我恨方鸿渐那不知求全的性格,更不甘的是,那个我嫌弃厌恶万分的方鸿渐,不就是我吗?

第四年读围城,我已经脱离了校园,进入社会。前段时间在kindle上下载了《围城》这本书,看着屏幕上的文字,我胆怯了。我害怕再看到方鸿渐,我更害怕的是,透过方鸿渐,再看到那样无力的我。

可我最终还是看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想这也是一种成长。

第四次看《围城》,少了对剧情的依赖,多得是对其中一些人物关系、个中字词的思考。渐渐明白方鸿渐为什么会做出以前我无法理解的决定,为什么只差一步之遥的美好,总是错过。

四年里,四次读《围城》,每一次,都是一种对内心的鞭挞,对自己丑陋的直视。

也许生活和爱情真如那围城一般,困住的人想出去,自由的人想进来。

《围城》中方鸿渐算不上顶尖人才,只能说是中等偏上吧。方鸿渐的长处在于涉猎广,什么都会点,也都能做好,但都不算特别好。不是专家型人才,但应该可以算是博学多才的人了。

用赵辛楣的话来说就是:“你这个人不讨人厌,但作用全无。

想想,这普普通通的方鸿渐,不就是普普通通的你和我吗?

良知未泯、心存理想的小知识分子身上普遍都有方鸿渐的影子,厌恶世俗、鄙视小人却又无法出淤泥而不染,只能随波逐流或逃避退缩,为无法自主自己的命运而自艾自叹自怜。

记得刚找工作的时候,大学寝室里有一个室友,当时觉得自己985,肯定不愁工作,自信满满。到了秋招的后半段,他才开始准备找工作。面试几轮过后,经过了一个个面试官的质问、剖析,他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才发现自己没有985大学的光环,其实什么都不是。

芸芸众生,我们又何曾多别人一分。

有些时候我们感觉触手可及,真相却是遥不可及。

以前看《围城》,总觉得很伤感,觉得方鸿渐的人生每况愈下,以三闾大学为转折点急转直下,最后娶了一个相貌、家世、性格平庸的妻子。昔日的好友、暧昧的对象原本和自己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可是婚后重聚坐在一起,才意识到自己明显已经和别人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

现在回过头一想,才知道这种想法根本不对。方鸿渐本来就和他们不在一个世界。

方鸿渐之所以原先会产生和这些大家闺秀、名门之后平起平坐的幻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曾经留过洋,从而获得了一起留洋的大家闺秀的好感,于是他能够被闺秀提携进入到上海风雅的文化社交圈子,和一众世家子弟谈笑风生。

但其实这个世界原本就不属于他,也本来就不是他应该进去的。

方鸿渐前半生好运的前提是他留过洋镀过金,而他留洋镀金的机会,还是他未婚妻的父母因为女儿早夭,把女儿的嫁妆给了他供他留学。

而他能够攀上这门亲事,也是因为周家作为都市里的暴发户,想要和地方上书香门第的乡绅联姻,以此提升家族的文化地位。

可悲的是,方鸿渐回国之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托了周家找的。

但很可惜,未婚妻的早夭实际上断绝了方鸿渐通过周家进入上海中上层社会的途径,而方鸿渐的父亲作为前清举人,家世早就没落,根本就没办法为方鸿渐在上海的立足添加助力。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其实原本方鸿渐还可以通过与苏小姐、唐小姐联姻来进入上流社会,但懦弱的方鸿渐不知世事艰难,所以他失去了两桩婚姻。

表面上看是失去了爱情,其实质则是失去了上升之阶。

也就是说,他作为一个没落的乡绅子弟,他的阶层早就已经下降了,而和都市闺秀小姐的联姻和去国外读一个货真价实的博士,都是他向上跃升的最后两条路,可惜他都没有把握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所以,方鸿渐在赵辛楣家里与苏小姐重逢后的伤感,不过是他幻觉破灭后的无奈。可惜他自己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以为自己曾经和苏小姐、赵辛楣平起平坐过,其实他从来就没有过。

与孙柔嘉的婚姻,其实已经是他的家境范围内能够找到的最好的配偶了,孙柔嘉自己虽然家境平平,但她的姑妈家境不俗,所以孙柔嘉能够挣的比方鸿渐更多。

《围城》所展现的就是一个旧式书香门第家庭出身、看似新潮实则守旧的柔弱文人,面对一个被买办新贵把持的浮华世界,逐渐幻灭的过程。

都道是汀沙流水最无情,一朝东去不回头。俗世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钱老是个聪明人,他看出了这种现象是值得同情的,但更是应该讽刺的,不过当时的他恐怕也不能完全解释得清,这种现象的根源不是个体的人,甚至不是群体的人,而是背后更宏大的那个东西。

而如今的我们如果稍稍还记得中学学的那点政治思想课的常识,就不难得出以上的结论。

可是现在大家都只看到了同情,忘记了讽刺,那就没办法了,只能大家一起一代接一代的继续往这个坑里跳,继续一代接一代的伤感。

作家写出了某种东西,不代表他就认同这种东西。评论者指出作家写出的这种东西,也不代表评论者就认同了这种东西。

只是普罗大众们切莫代入感太强烈,真的就以为自己和方鸿渐一体了,方鸿渐好歹也是没落的前清举人之子,我们这些泥腿子的后代,我们只是有着方鸿渐的影子,就不要以为自己真的是和方鸿渐同呼吸共命运了。

世间万事,能掩面叹息者万千。莫为虚无愁,莫为得不到而忧。

人生苦短,请君及时行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间有多少方鸿渐)